《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文章杨光 發表於 2009-04-07,10:46 pm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目录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部分刊于民刊《汉诗评论》2006年9月•第十一期,获东方伯乐出版网首届“伯乐杯”汉诗大赛评论奖。
首届“伯乐杯”汉诗大赛评论奖授奖辞:《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这篇长文,既像学术论文,也像诗歌教材,我所看重的,一是对“诗歌美学形象”的阐释,二是它不像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学术论文那样,长着可恶的面孔,并因难以淬读而让人阅读的食欲大减,只好敬而远之,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有了这两条理由就足够了)

杨光

内容提要:诗歌美学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已为人所共识,当前创作界和文学理论界对诗歌形象已有比较全面的研究,虽然也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对诗歌的形象系统研究,由于诗歌意象的介入,使诗歌的形象系统更趋复杂化。研究者和鉴赏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诗歌的形象划分成形形色色的类别,在对形象的理解上也莫衷一是。目前对诗歌形象各概念内涵的界定还比较混乱,在评论上的具体操作也严重脱节。对诗歌的形象系统也还没有一个全面严峻,令人满意的系统研究。这种混乱的现状,对诗歌创作与鉴赏是极为不利的,它急待严密系统的梳理。在诗歌创作与鉴赏中,诗歌美学形象系统是由意象、审美意象和诗歌典型三者构成的有一定审美层次,有着决定机制、规定机制,呈现出不同性质而又独立互补地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有机有序的形象世界,是呈现一般形态和高级形态的系统形象世界。我们从人的审美实践和精神需要知、情、意出发,从艺术世界的有机性和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出发,从创作和欣赏主体的审美出发,从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出发,本文尝试用意象、审美意象和诗歌典型(包括诗歌的典型形象、象征性意象和意境)建构诗歌美学形象系统。这样的建构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也是必要和有益的。当然,这种探索也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还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目录:
前言  诗歌美学形象的地位及系统研究现状
第一节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第二节诗歌形象的雏形——意象
第三节  诗歌形象的中介与中级形态——审美意象
第四节  诗歌的高级形象——诗歌典型
第五节 诗歌形象系统的建构
关键词:诗歌形象系统建构 意象 审美意象 诗歌典型
          Systematic aesthetics of the image of the poem is combed
 Commerci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Yunnan Yang Guang
 Synopsis :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poem in the poem of aesthstic image has already been known together, creating the circle and literature theory circle will have more overall research to the image of the poem at present, 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places that is worth discussing . Image system in poem study, because of involvement, poem of image, make the image system of the poem complicate.The researcher and persons who appreciate divide the image of the poem into a varied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riterias for classification, it is unable to decide which is right too to hav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mage. Definition of intension still relatively confused to poem image every concept at present, in comment concrete operation on disconnect seriously. Image system in poem return none to be overall and severe too, satisfactory system research. Such confused current situation , it is extremely unfavorable and appreciate the poetry creation, it treats the combing of the tight system urgently. Image system in poem study, because of involvement, poem of image, make the image system of the poem complicate. And in appreciating in poetry creation, poem aesthstic image system is it have certain aesthetic level to be formed by three of image , aesthetic image and poem model, have decision mechanism , stipulate mechanism , demonstrate different nature and independence meet mankind aesthetic organic orderly image world of need complementary, present the systematic image world of general shape and advanced shape . We need knowing from people's aesthetic practice and spirit , the feeling , purpose set out,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he aesthetic function with the image of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nature as regards artistic world organism set out, from creat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setting out aesthetically of the subject , reflect from the image the aesthetic and ideal degree sets out, this text alike to try purpose, aesthetic image and poem model (including poem model vivid , symbolic imag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 is it construct poem aesthstic image system to build. Building and constructing like this is that the comparative science is rational , and essential and beneficial too. Certainly, this kind of exploration needs further supplementary and perfection too, hope every colleague is generous with your criticism.
Catalogue :
Preface、 The position of the aesthstic image of the poem and system research current situation Section
One、 The combing of poem aesthstic image system Section
Two、 Embryonic form of the image of the poem ——Image Section
three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image of the poem and intermediate shape ——Aesthetic image Section
four、 Advanced image of the poem ——Model of the poem Section
five 、Building constructing of poem image system
Keyword: The poem image system building and constructing Image Aesthetic image Model of the poem
杨光
耕詩家
 
文章: 47
註冊時間: 2008-10-31,10:12 am

Re: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文章杨光 發表於 2009-04-07,10:48 pm

前言  诗歌美学形象的系统研究现状
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是艺术的基本单位,是文学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它处于文学作品文本层次的“中心地带”,是艺术表现的中心,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是文学的“核心层面”。文学用形象说话,用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是它的主要特征。对于这种观点,已是人所共识。文学形象系统指的是作品的整体形象(不是形象化的语言,也不是人物形象),它是一个形象体系,概括地说,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具体感性的、概括的、蕴含思想感情的、富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图画。它是现实生活形象的创造性反映,是一种观念性存在。文学形象系统是作家与读者审美介入的共同创造物,它首先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建构,其次是读者对作家物化后的生活图景再创性建构。
当前创作界和文学理论界对文学形象系统已有比较全面的研究,虽然也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诗歌的形象系统研究中,由于诗歌意象的介入,使诗歌的形象系统更趋复杂化。研究者和鉴赏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诗歌的形象划分成形形色色的类别,在对形象的理解上也莫衷一是。目前对诗歌形象各概念在理论上内涵的界定还比较混乱,在评论上的具体操作也严重脱节。对诗歌的形象系统也还没有一个全面严峻,令人满意的系统研究。这种混乱的现状,对诗歌创作与鉴赏是极为不利的,它急待严密系统的梳理。
当前,诗歌的形象系统的混乱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将诗歌形象的雏形---意象跟诗歌形象混为一谈,把诗歌意象直接指称为诗歌形象。这个现象主要表现在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与鉴赏中。
二、将诗歌境界与诗歌意境等同。这个现象主要在古典诗论与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出现,在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借鉴中也常有此误区。
三、将诗歌中所抒写的客体形象和主观抒情主体形象当作诗歌形象。这个现象多出现在学校诗歌教学和诗歌类考试题目中。
四、将诗歌的审美意象与诗歌的高级形态象征性意象混为一谈。这个现象很普遍,在文学理论和诗歌鉴赏中往往混用,让人难以分辨。
五、将诗歌的审美意象普遍化,把审美意象当作内涵和外延极大的一个概念。在文学理论和诗歌鉴赏中,这个现象都很普遍。
六、对诗歌形象系统缺乏全面的整合,往往造成气象万千、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世界的杂乱堆积。
第一节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诗歌艺术的世界,是由系统性的艺术形象构成的艺术世界。诗歌美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精神需要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在诗歌创作与鉴赏中,诗歌美学形象系统是由意象、审美意象和诗歌典型三者构成的有一定审美层次,有着决定机制、规定机制,呈现出不同性质而又独立互补地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有机有序的形象世界,是呈现一般形态和高级形态的系统形象世界。
现在对文学形象的系统性的分类,在理论界比较完备和流行的是立足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意义,从人的审美实践和精神需要知、情、意出发,从艺术世界的有机性和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出发,将文学形象分为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审美的总前提下,必然要竭力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关于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便给文学造成三种审美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其实,这也是人类知、情、意的审美理想的全面展开。根据艺术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可以把艺术形象分为高级形象和一般形象两个级位。一般把能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高级形象形态。中国古典文论称这种形象为艺术“至境”。由于艺术形象分三种,因而艺术至境亦有三种,构成了三足鼎立的艺术至境结构。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都是艺术至境形态,她们犹如三位美神一样,统辖着文学艺术的天宇,制导着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意境,偏重满足人类情感方面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意境规范的几种基本模式创造抒情作品,去陶冶人的性情,慰藉人的心灵;象征意象,偏重满足人们思考和幻想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象征意象提供的几种基本模式创造出表意性艺术形象,以启人心智、思考哲理、驰骋理想;典型偏重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典型的艺术范式去塑造写实性艺术形象,使人能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直观自身。这样,三位美神便独立而又互补地共同满足了人类的各方面的审美需要,共同支撑起文学艺术的天宇,给人类以无限的精神享受。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作为艺术至境形态与人类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有着对应关系外,与事物的发生学原理也有一定关系。“中国古典哲学对事物的最高归类一般只有三种,三代表着多。”(参见郭沫若《青铜时代》)艺术至境形态的三分法与中国的这种哲学观念也是相协和的。但这种分法的着眼点之一是艺术的至境形态。它是诗歌形象的高级形态系统,不是整个诗歌的美学形象系统,没有反映出诗歌形象的纵向形态体系。在文学(包括诗歌)形象的审美中很难操作,也往往造成诗歌各个形象之间运用的混乱。(本处参考了论坛白山黑水上的诗歌理论文章,作者不详)
鉴于此,我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人的审美实践和精神需要知、情、意出发,从艺术世界的有机性和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出发,从创作和欣赏主体的审美出发,从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出发,尝试将诗歌美学形象系统分为意象、审美意象和诗歌典型(包括诗歌的典型形象、象征性意象和意境)三大类。当然,我的这种探索也尚有待于各位老师的进一步辅正、开拓和深化。
杨光
耕詩家
 
文章: 47
註冊時間: 2008-10-31,10:12 am

Re: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文章杨光 發表於 2009-04-07,10:50 pm

第二节  诗歌形象的雏形---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形象雏形),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意义的形象。意象是“象”与“意”的完美结合,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象----是意象组成的元素,是诗歌形象形成的原初物质基础;意---是意象组成的元素,是诗歌意象形成和提升的意蕴基础。一般来说,在意象中“意”处于主导地位,“象”处于次要地位。 “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诗歌意象是意象中的一种。“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中西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意象是中国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现代诗的基本艺术符号。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贺天忠认为“意象”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形态。”《意象说: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孙宝安在《融象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的语言哲学之思》中认为“美”范畴与“意象”范畴都是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王耀辉在《文学文本解读》中认为“诗的文本意义正是通过意象的创造而得到传达的。”余光中说“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余光中,《论意象》) 郑敏也说“假如诗歌是建筑物,意象就是…...预制板”。外国诗人和理论家对意象作用也都有充分的认识。亚里斯多德说过:“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 英美现代诗的宗师艾略特提出了著名的“意象论”,并一度形成了著名的意象诗歌流派。英国文学批评之父德莱顿(John Dryden)认为“用意象描写,这本身就是诗歌的顶峰和生命。”(转引自刘易斯(C. Day Lewis )《诗歌意象》牛津,1958第20页。)丹尼尔•韦布( Daniel Webb)认为,“诗歌之美主要来自诗歌意象的生动和优雅。”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其系统是复杂而繁复的。学者们按照不同的角度都可以为意象组建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学等的层面看,从意象生成的角度组建意象系统是比较完善合理、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它可以避免意象间概念的相互混淆。从这方面看,意象系统是由物象、表象、心象和语象组成的有机融汇与统一系统。其发展和生成结构如图式:

“象”是客观之“象”,即形象、物象、事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物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人、物、景的形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态,或各种社会生活的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观察的对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础。物象(包括事象,指事物、事件、事理所呈现出的形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客观的自然存在物象,它是客观的,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二是“意象”中之物象,是艺术家注目、发现的能够表达“意念”而选择的相应的纯自然事物。是作者在作品里借助语言形式表现的客观物质和人文的类存在物,由具体名物构成。“意象”中之物象,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是主观内容的载体。它是客观现实的、形象的、鲜明的、将为展开联想和发挥想象创设了巨大的空间。在诗文创作中,离不开模写物象。“心境万物生”,作者的感情活动不可能抽象地进行,必须“神与物游”,附丽于物。艺术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然物象进行选择和取舍,找寻思想情感的依附物,从而确立“意象”中之物象。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的,凭空虚构,是创作不出生动具体的物象的。生活,是获取物象的源泉。但物象并不等同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物状。“物象”所指,是艺术作品中模写的事物形象或景象,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浸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象”虽取之于自然,却具有人文意义;虽只是一个中间物,但人们能够通过这一中介将心中的意识情感表达出来。
“表象”,有的地方叫具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并能反映出来的可触摸、可感觉的各种感性形象。具有直观性和整体性,是头脑对外界事物整体性的各种外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五官能直接达到的事物的形态或运动形态。意象中的表象,既作者在艺术构思当中,出现于心中而未形之于笔墨的感性事物形象,属于作者意识中的象,还没有物化为可视可闻的感性形象,它是对物象在头脑中再现与反映。表象的轮廓比较模糊、暗淡、粗糙、游移不定,随意志而唤起、消失,是随意志而可以改变的。表象属于感性认识却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对直观形象的某种程度的概括,它是由感性知觉到思维,由映象到概念的过渡环节。物象是物的自然形态,它进入诗人的记忆之后,即成为表象。表象是人们对客观外物的最基本、最初步的感知。
心象是心中之象,是“定墨”(物化)前,艺术家对有形之物的表像,经过艺术家审美观照、想象和联想,熔铸了艺术家的主体情思,在艺术家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意义、思想和情感的感性形象。心象是艺术家心灵的形象传达物,注重情感的传达,因此,在美学中通常也叫情象。心象不是物象,也不是意象,而是从物象到意象的中介,(其中介作用是通过抒情形象完成的)是对物象和表象意蕴的发展提升,是物象与人的审美心理的共同创造。心象重在“心”和“意”,是诗歌意象形成和提升的意蕴基础,意象美主要在于心象之美,只有具备心象的物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性意象。心象是表象、物象之上的一个概念,是诗人情感对应客观外物的一种移情符号。同一表象,由于诗人不同情感的作用,便产生不同的心象。
语象-(Verbellcon)为新批评派术语,直译为“用文字的物质材料制成的像”。“语象”,即语词形象,语言本身所呈现出的象,是不脱离具体语词或词组的语言级具词性形象。“语象”,借用蒋寅先生的观点,(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3.7)可以作这样的定义。语象是物象、心象经过作家诗人的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后,物化或固化成文学本文中的文字符号,它是能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是构成本文的基本素材。语象是语言级的形象,它依靠语词的指物和描述功能,通过与表象的直接对位来实现。语象的首要功能是传情达意,是承载一定的意思。这点对分析诗歌中的所谓“无意象诗”很有用。其次,语象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是意象物化或固化的媒介和载体。意象多半附着在语象(词或词组)上。
在意象系统中,意象并非都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意”与“象”并非绝对的统一,有时意象重心在“象”,此时意象在文学本文中呈现为物象,特指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有时意象重心在“意”,此时意象在文学本文中呈现为“语象”(表情达意时的语象);只有在“意”与“象”有机结合时,才是真正意义上完美而成熟的意象,它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意象是“立象以尽意”的形象,它以象征、隐喻、神话启喻为基本活动方式来承载或破译文化密码,是“不外于言亦不尽于言”的形象。在文学活动中,物象、表象、心象、语象、意象的呈现都有一定的随机性。
杨光
耕詩家
 
文章: 47
註冊時間: 2008-10-31,10:12 am

Re: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文章杨光 發表於 2009-04-07,10:51 pm

第三节  诗歌形象的中介与中级形态―――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就是在审美过程中,由艺术品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引导,审美主体在对形式符号意义的把握理解,在对意象世界层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蕴涵审美主体情思的意识化审美形象。诗歌的审美意象也是从语象(词或词组)出发,激活复现诗人创作的意象世界层,并经过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而形成的意识化审美形象。从审美意象与形象的关系看,审美意象已是比较完善的诗歌形象,是诗歌形象的中级形态,也是审美主体进入形象高级形态审美的中介,其中审美意象中的审美心象是文学形象的模型和依据。
审美意象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审美意象(偏正短语),指审美性意象;二是审美意象(述宾短语),指对意象进行审美。审美意象主动者是审美主体,它是审美主体对具有审美性意象的审美,主要是一个动态的审美感知过程。诗人在创作意象的过程中虽然也进行意象审美,但其主要目的和重心不是审美而是创造意象,创造具有审美性的意象,是将创作主体的审美物化为诗歌的静态过程,其审美活动性是很弱的。同时我们也知道,意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为了避免系统间概念的混乱,对创作意象过程中的意象审美,用意象一词来涵盖较为合适。
诗歌艺术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意象世界层是诗歌艺术之所以为诗歌艺术的关键层次,也是诗歌鉴赏的关键层次。意象是诗歌艺术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诗歌艺术的本质就体现在审美意象世界中。夏之放教授曾经建议,应该“用审美意象作为文艺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 (夏之放 《论审美意象》 山东师大文艺学网 2004-6-18)
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审美意象系统进行过完善全面的阐释。审美意象主要是审美主体对意象的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审美感知过程。下面我尝试从审美过程构建审美意象系统,还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从这方面看,审美意象系统是由语象、意象、审美性意象和审美意象组成的有机融汇与统一系统。其发展和生成结构如图式:

文学文本是一种由文字符号组织构成的语言存在体。主要通过视觉系统的作用,对语言文字符号和它们的组合关系进行全面的感知,必须对物质化的语言符号以及借助语言符号营构的文本秩序进行感知。对意象进行审美,首先必须从艺术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艺术语言层)入手,打开艺术的意象世界层。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是艺术品间接性物质存在。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艺术层面。形式符号层本身虽然就具有审美价值,但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形式符号层指出、负载意象的功能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诗歌的形式符号层指语象。语象的首要功能是传情达意,是承载一定的意思。其次,语象是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是意象物化或固化的媒介和载体,其重要作用是创造艺术形象,或者说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意象多半附着在语象(词或词组)上,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像,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对意象进行审美,应先领会语象的语意层,明确语象所承载的表层和深层意思。然后以语象承载意象的层面为突破口,打开艺术的意象世界层。
审美主体(鉴赏者)以艺术语象为切入点,激活、复现、拓展和提升静态意象,使物态化的静态意象重新活跃和流动起来,从而让创作主体审美创造后凝固在文本符号(语象)中的意象复现为审美主体头脑中的意象层面。意象世界层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是鉴赏者较为浅层次的一种审美活动的结果。意象世界层是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艺术语言层)两个层次基础上的,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这是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物质实在层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存在转化的过渡层次。审美意象虽然以物质实在层为基础,以形式符号层为指示,但它却是艺术品的一个更为高级、深入的层次。意象世界层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层面,包括意象、物象、事理、事象、表象,还包括意象、物象、事理、事象、表象间的相互组合。对意象进行审美,同时也是鉴赏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目的对意象世界层进行梳理、筛选、加工,选择的过程。这个审美过程已加进了审美主体的一些审美因素。
审美主体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目的对复现诗人创作意象的意象世界层进行加工和取舍,找出或生成跟审美相关的,有一定意义的具有一定审美性质的意象,即审美性意象。审美性意象是审美主体(鉴赏者)对意象进行初步审美的结果,是在鉴赏中生成的审美对象,它为审美主体进一步开展审美奠定了基础。从艺术结构角度而言,诗歌艺术的核心是审美性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诗歌艺术只能存在于诗歌艺术的审美性意象世界中,它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审美性意象按照生成方式可分为单纯式审美性意象和组合式审美性意象。为单纯式审美性意象指意象世界层中已具有一定审美性质的意象。意象本身就具有审美性,这里审美性意象等于意象。组合式审美性意象指由意象、物象、事理、事象、表象按照一定的审美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具有特定审美性质的意象。这种组合是审美主体理顺意象世界层中的意象、物象、事理、事象、表象的关系后,按照自己特定的审美情趣、审美目的和要求,从意象审美性角度对意象世界层所进行的重新组合,是审美主体在创作主体意象组合基础之上的再度创造性组合。审美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意象的感受和体会,是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由于客观形象的启示或是语言文字的描述,人们在主观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意识化的新形象。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意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形成审美性意象,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样。它不是人们感知过的客观形象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可见,艺术的审美性意象是作为其载体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引导鉴赏者进入审美状态后,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它是一种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只有当主体心理经历了一种从实在性向非实在性的飞跃,穿越了物理时空,才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审美性意象。当我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我们的想象不仅要调动平时贮存在头脑中的表象,使之活跃起来,更主要的是在意象世界层的基础上创造出审美性意象来。总之,当我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借助语言文字这一作家传达思想感情的信息符号,展开想象,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贮存的记忆表象,积极参与审美性意象的创造,这样,我们就能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得到充分的艺术美的享受。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读者不是消极地、刻板地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思维活动,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对作品里的意象进行重新建构,读者在鉴赏中得到的意象与作品的意象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意象的再创造。但是,这种再创造不是随心所欲地、无限制地进行的,而必须受作品提供的意象的制约,所以说这种再创造是读者的主观性与意象的客观性的统一。
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动态的审美感知过程,是审美主体对审美性意象、审美表象和审美心象的深化过程,是审美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都处于均衡状态的审美心理形态,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动态的审美感知过程,其审美感知过程图式如下:

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动态的审美感知过程,重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审美性意象的审美。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它以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领悟、判断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悟——判断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这样被“审”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物以及表达它们的形式,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化为主体的可体验的对象。而且主体的心灵在这瞬间要处在不涉旁骛的无障碍的自由状态,真正的心理体验才可能实现。主体的动作是审美的动力,主体如果没有“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审美是不能实现的。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审美意象中的审美对象是审美性意象。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应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对审美性意象进行观照、感悟、判断过程,是一个审美实现的创造性过程。它首先在审美主体的心中形成能带来一定美感的审美性表象。当然,审美性表象的生成和创造过程,也是对审美性表象进行审美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审美表象分为审美性表象和表象审美两个层次。其次,对审美性意象进行审美更重要的是生成和创造审美心象。审美性心象的生成和创造过程,也是对审美性心象进行审美的过程,它可以分为审美性心象和心象审美两个层次。审美表象比表象具有更多的审美意味,是审美主体对自然物表象的审美形象化,是对意象、审美性意象的进一步审美感知,是审美意识中有血有肉能带来一定审美愉快的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审美表象是审美心象的依附物,是审美流变的一个起点。审美性意象、审美表象因主体知、情、意因素的大幅度投入,成为一种心灵丰满的形象结晶是“人心赋予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此处所说的审美心象。从某种角度讲,审美是情感的审美,是情感的流动所带来的一种共鸣性娱悦。对审美性意象的审美只有情感的投入才算真正的审美。审美情感、审美心象是审美意象的核心。审美性意象、审美表象只有提升到审美心象的层次才算完成了对意象的审美过程。文学形象是情感的符号,情感是文学形象的内核、血液与内在生命,是产生文学感染力的魅力所在。因此作为审美心象的意象,是文学形象的模型和依据。
杨光
耕詩家
 
文章: 47
註冊時間: 2008-10-31,10:12 am

Re: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文章杨光 發表於 2009-04-07,10:54 pm

第四节  诗歌的高级形象―――诗歌典型
文学形象是文学显现内容、传达审美信息的特殊符号,是具体的感性的现象形态。文学的美学形象主要指作家与读者共同审美创造的具体感性的、概括的、蕴含思想感情的、富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或情景(或人物、或景象、或氛围、或情感意绪等),是能够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它是作家与读者审美介入的共同创造物,它首先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建构,其次是读者对作家物化后的生活图景再创性建构。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作品的具体因素如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其中的“场面”、“情节”便是指广义文学形象。按照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一般与典型两个层次。文学典型是艺术形象的升华,是高品级的艺术形象。形象与典型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广的概括性以及二者是否达到了有机结合。
典型形象是作家与读者审美介入创造的既有鲜明的独创性,又广泛深刻地概括了一定社会现象,揭示了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学形象。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与完美融合,它通过个性显现共性,通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偶然表现必然,通过鲜明独特的个别性概括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典型形象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塑造了典型形象的文学作品,具有典型性。典型形象可分为一般典型形象与高级典型形象。一般典型形象指文学形象中的一般形象,或者叫次典型,它是作家文本中塑造的或读者审美中再创的具有一定典型性比较完备的审美形象。它在作家的创造中和读者的审美中不是主要的审美对象,它对主要文学形象起到丰满和提升的作用,同时凡是艺术形象,都可上升为典型形象。由于审美差异等原因,有时一般典型形象也被当作高级典型形象。典型形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象形态,是能以鲜明独特的个别性概括描绘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能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一定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典型形象是审美意象形象化的目标,是文学形象的丰满和提升,是文学形象典型化的结果。其生成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审美意象形象化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再丰满和提升为典型形象。其二是审美意象和文学形象形象化、典型化后综合审美形象提升。诗歌典型是诗歌的高级形象形态,在不同的诗歌中诗歌典型分为典型形象、象征性意象和意境三大类,其图式如下:


诗歌典型形象,是指诗歌创作和审美中,通过鲜明、独特、丰满的性格特征,深刻体现在典型环境中生存并显示社会的某些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典型的人、景和物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典型)。它是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人生意蕴的形象结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高度融合的充满生气的性格整体,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诗歌典型形象主要出现在叙事诗和写景写物诗歌中。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兴即景诗歌里的景和物。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从作品所表现的意象来看,诗歌典型形象大致有三类:⑴诗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客观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⑵诗人自己的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合称为诗歌典型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创作和鉴赏诗歌典型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注意对人物形象(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典型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典型情节的把握。其次要注意对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和诗人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的审美观照。 ⑶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事物形象,它是客观事物在作品和审美中的反映。欣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要把握两个层次:(1)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典型形象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一般说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实际上,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主体形象时隐时现,但却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却是主体形象的解说,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
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表意之象,以表意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为其基本特征,并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艺术形象。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表意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哲理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哲理性文学典型的如象征派诗歌。象征就是暗示的艺术,它一般将模糊性的“意念”附着于一个较为明确的记忆表象或符号表象之上,具体的表象因带有一定的意味而获得较为普遍较为深远的意义。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我国古诗中的比兴之象,多属此类。象征意象一般来说是全诗的中心形象,它追求象征物涵义的深度和广度,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营造一个能体现诗人审美理想的艺术个性空间。欣赏诗歌中的象征意象要把握三个层次:(1)事-物形象的自然特征; (2) )事-物形象的象征寓意;(3) 欣赏者对诗人表达抒发的思想情感的提升与共鸣。象征意象一般可分为寓言式象征意象和符号式象征意象。寓言式象征意象指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寓言式象征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哪怕是最稀薄的淡化了的故事情节。它通过有情节的整体性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符号式象征意象指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其作用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抽象型,一类是具象型。
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作为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之一。意境一般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之一。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诗人和鉴赏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高度融合而产生的含蓄蕴籍、丰富深远、耐人寻味、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综合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是境与意、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意境既是文学形象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是蕴含更为丰富壮观的高层次的文学形象。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如果诗歌典型形象和象征意象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营构,而且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感受。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可以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和心境。所谓物境,指描述表象的环境;所谓情境,指描述表象的情感氛围;所谓心境,指描述者的心理氛围。诗歌意境就是这三境的高度和谐统一。意境还可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艺术类型,这种分法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无我之境的我(诗人)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这一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的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常常以各自的理由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东西方表现方式上有差异,西方艺术中,我与我寻求对立,而中国艺术则强调物我交融。
第五节 诗歌形象系统的建构
在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层次中,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雏形,是诗歌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诗歌创作中的基本元素。审美意象是诗歌形象的中级形态,也是审美主体进入形象高级形态审美的中介,其中审美意象中的审美心象是文学形象的模型和依据。诗歌典型形象(包括典型形象、象征性意象和意境)是诗歌的高级形象形态,是能以鲜明独特的个别性概括描绘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能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一定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典型形象、象征性意象和意境是审美意象形象化的目标,是文学形象,又是文学形象的的丰满和提升,是文学形象典型化的结果。典型形象、象征性意象和意境往往由意象、审美意象和一般形象组合或升华而成,但同时又是对意象、审美意象和一般形象的超越。
从前文的论述来看,在诗歌创作与鉴赏中,诗歌美学形象系统是由意象、审美意象和诗歌典型三者构成的有一定审美层次,有着决定机制、规定机制,呈现出不同性质而又独立互补地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有机有序的形象世界,是呈现一般形态和高级形态的系统形象世界。我们从人的审美实践和精神需要知、情、意出发,从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和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出发,从创作和欣赏主体的审美出发,从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出发,尝试用意象、审美意象和诗歌典型(包括诗歌的典型形象、象征性意象和意境)建构诗歌美学形象系统。这样的建构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也是必要和有益的。当然,这种探索也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还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书目:
1、钱勤来、 姚承宪主编 ,《美学概论》,1993年5月 ,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
2、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
3、姚一苇,《艺术的奥秘》,广西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桂林。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5、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北京。
6、顾祖钊 《艺术至境论》

email:lxyangjianzhi@163.com
昆明茨坝花鱼沟 云南农业大学商务信息工程学院杨光锷 邮编 650204
杨光
耕詩家
 
文章: 47
註冊時間: 2008-10-31,10:12 am

Re: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文章博弈 發表於 2009-04-08,11:59 pm

一篇用功的整理分析. 好文!
值得深入閱讀的文章. 沒看到
"第五节 诗歌形象系统的建构"
是否還有後續?
繁詩的時代集體下意識, 泛母題
確需要冷靜的旁觀者提出針砭.
免得集體錯得一塌糊塗而不反思.
對於意象獨斷的審美, 寫詩者要時刻
警惕, 台灣的詩有這個傾向.

如果再加上例子分類, 可為教材.
雖然詩例不會只落在某一節, 或有交叉.

是同一位 楊光 吧?
問好!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頭像
博弈
卸任版主
 
文章: 5245
註冊時間: 2007-05-04,9:59 am

Re: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文章博弈 發表於 2009-04-09,12:14 am

第五节在上文的尾段, 或許沒有醒目分段, 沒看到標題.
有一本書, "形象詩學" 趙炎秋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個人覺得是本很不錯的書, 談到的不止於詩, 或許可以
另文評論. 當意象導演進入自說自話的時候, 回顧文學
形象的塑造會是一個梳理的工作. 後見之明的梳理是必要的,
避免俗麗, 疏離, 哈哈(對於諧音感到抱歉)!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頭像
博弈
卸任版主
 
文章: 5245
註冊時間: 2007-05-04,9:59 am

Re: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文章杨光 發表於 2009-04-09,9:23 pm

博弈 寫:第五节在上文的尾段, 或許沒有醒目分段, 沒看到標題.
有一本書, "形象詩學" 趙炎秋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個人覺得是本很不錯的書, 談到的不止於詩, 或許可以
另文評論. 當意象導演進入自說自話的時候, 回顧文學
形象的塑造會是一個梳理的工作. 後見之明的梳理是必要的,
避免俗麗, 疏離, 哈哈(對於諧音感到抱歉)!

感谢老兄指点,
"形象詩學还没读过,网上没有,改天买一本来欣赏
杨光
耕詩家
 
文章: 47
註冊時間: 2008-10-31,10:12 am

Re: 《诗歌美学形象系统的梳理》

文章杨光 發表於 2009-04-09,9:26 pm

博弈 寫:一篇用功的整理分析. 好文!
值得深入閱讀的文章. 沒看到
"第五节 诗歌形象系统的建构"
是否還有後續?
繁詩的時代集體下意識, 泛母題
確需要冷靜的旁觀者提出針砭.
免得集體錯得一塌糊塗而不反思.
對於意象獨斷的審美, 寫詩者要時刻
警惕, 台灣的詩有這個傾向.

如果再加上例子分類, 可為教材.
雖然詩例不會只落在某一節, 或有交叉.

是同一位 楊光 吧?
問好!

问好,就是北美枫与你共事那位.
杨光
耕詩家
 
文章: 47
註冊時間: 2008-10-31,10:12 am


回到 〈現代詩史〉&〈詩學理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