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之清譚

象之清譚

文章博弈 發表於 2011-10-27,2:58 am

象之清譚

前言

文分十二講,暑假間斷續所寫,歡迎指正。

1. 象說從頭

象最早出現在易經, 其後有老子道德經亦假以運用. 卦象(大象)爻象(小象), 象始獸名(易裡的獸名,龍、彖、象都是採象徵的意義), 後借為像, 形像, 形象, 現象, 象徵, 抽象. 這些在易經裡都可以找到證明. 老子以物,形,象(老子十四, 二十一, 三十五, 四十一章)來闡釋'道', 其中有"大象無形", 更推一步;這是以象來形容道的開端. 象作為一個人們可以理解的形上與形下概念;’大象’是超越’形’,’物’的。

"道,名",開啟了真知與名言的哲學問題。但凡感官知覺能題查之物,人類都會早晚給予一個名字,所有語言能命名的東西都是象。語言無法完全說明道,象也無法完全說明道,皆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作儘量接近的語言解釋,道德經的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先講明這個道理。老子的’道’超越時空,人的感官和知覺,道是恆變而存在的;象也是實存的,因時空而變的。

(例如西方闡釋學也回到這一點)。

易經的象數理, 象數由乾坤兩卦開始, 其最始元件的陰爻陽爻是象數和一的, 也是西方的意義理論所謂的最終意義,套個記號學的說法,能指與所指, 此處合一, 再往前就是無, 無中生有的無. 漢字始自伏羲畫卦,一畫開天,象(卦)在詞(演)先。

文王作卦辭爻辭,卦辭與爻辭是多有形象語言的(例如"履霜,堅冰至","括囊","黃裳","群龍無首","飛龍在天");其後乃有孔子的易傳十翼,到了十翼裡的《象》,'象'假借為象徵與現象的意義;而象辭則多依形象語言以說明抽象概念,(即"象曰"的句式)。孔子在《繫辭上》裡的象,實際上除了包含現象,例如"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懮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也包含哲理,例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說卦》更將八卦以萬物萬象譬喻比擬,舉凡方位,自然現象,動物,人倫,品德等。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至此,有了挑明了的言意之辨。得意忘言和老子的"名可名,非常名"實有連繫的,知言不可而為言,了解了之後要忘記言,拘泥於名言則又掉入障礙。"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歷來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也有此感嘆;"松島啊,松島呀松島",也是忘言一類。

王弼延續老莊解易,認為意生象,象生言,《周易略例·明象 》:"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得意在忘象,得像在忘言"。這是講究"無",丟棄象才能得意,丟棄言才可得象(丟棄可能重了點,不拘泥比較好),一反當時解易重象數(文本獨斷)而輕易理(哲學,人生,讀者介入)的主導地位。

至此,有了挑明了的言意象之辨(在此之前易裡的意言象數,早已隱含,但未作為一個主題來探討。)

關於西方記號學(符號學),於漢字始不可完全採用的(語音符號本身沒有特定意義,意義是任意的,授予的),漢字的起源在這個文化體系裡已經介象形而含意義,其後的說文解字歸納出六書的原則(形上規則),所有的詞語,建構在字元的連結。這也是漢字有書法的藝術的先天因素。

南懷瑾也認為"象外無詞", 如果真能洞了象數的道理,其理自然也在其中了.

我們知道易經與老子不是詩,這裡類比所擷取的是讀者(歷代學者)不斷的參與解讀,豐富了文本的意義,思想。詩的解讀方法可以借鏡,有時是封閉閱讀,由是兼顧作者意圖,時空背景。詩文與老、易的不同在於詩文確實是個語言文字的藝術,忘言並非平常詩人的訴求,一首好詩的流傳,詩中佳句的容易記或朗朗上口,起了影響讀者的最大作用,亦不為過,這和莊子,王弼的忘言是不同的;這也就是聲韻的修辭意象,老、易裡的名句也多如此。"道可道,非常道", 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等等不勝枚舉;西方亦然, "to be or not to be", 聲音的複誦所產生的強化即亦增加了對詩句的玩味與理解。這在西方的"deep imagery" 也有同樣的論點,韻響的運用也可以達到一種imagery(以後再述). (自詩經始,聲韻的介入詩歌語言歷代彌增,到唐詩宋詞發展到巔峰,稱為一個無形的審美束縛,從某種後見來看,它也綁架了中國詩詞的發展。正是文字千變萬化,結構不離幾本韻譜。如同近期的意象為主的詩風,乃至魔幻意象,也失去了其他的可能性。某種詩的獨斷審美都有相對的失。但這並不是否定既成,而是了解過去,繼而另闢蹊徑,例同王弼反時流解易,釀為風潮。)


我們談象,也要借助這個道理或哲學;所有話,字,符,畫都是象的一種,而象可象,平常象,於詩畫亦然(或者, 象可象, 非大象)。唐詩的"興象",將大量的山水意象與興溶,造就詩的大唐氣象。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頭像
博弈
卸任版主
 
文章: 5245
註冊時間: 2007-05-04,9:59 am

Re: 象之清譚

文章博弈 發表於 2012-02-05,11:55 am

2 "文字的進展是一個抽象的過程"


"心既託聲於言,言亦寄形於字", (《文心雕龙》這是到了劉勰,系統既成)《說文解字》序中說:"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又有"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原始部落有語言而無文字;但我們必須體認造字時文先於聲的現象存在,也就是若有一個符號,其先於自身的聲音。無聲的"文字"已經含有象。魯迅文"自文字至文章"亦多有引述。劉勰<練字>裡說"蒼頡造之,鬼哭粟飛",雖然誇大,但那份將自然定於文字的初創,於人類心靈的震撼,確只能這樣形容。我們沒趕上那個時代,超級大震撼哦。

即使文字如日月山水,六書裡的象形,本質上也是一個抽了物體表象與實體的符號,這些字的幾何形狀,說它是"數"亦不為過。但和西方的符號學不同,這些抽象幾何圖案是初民集體下意識所可共有的聯想,見之會意,所以也不是任意的。看水一字,看它的甲骨文,金文字型,多麼抽象又能指示,你甚至可以假設水中間是陽爻,兩旁是陰爻,陰陽和而為水(坎為水);上善若水,有脈絡可循。古人看水是動的,水的流紋怎是肉眼可看到的實像,那是由心理的理解所畫出來的。再如網字(古為网),甲骨文明顯地中間有兩個’爻’象交錯,兩旁為直豎,金文則更抽象為’乂’形。現今網路上冒出來的所謂火星文,也有造字意識,例如Orz;或是借用現存的字符但賦予新的意義如’囧’;或是近年牛津字典把♥加入成為Love的新字。這裡也就碰觸到一個新的問題:字符自身作為圖象的形象與抽象。(過去本人的"後現代的意符"一文略有探討)漢字和西方拼音文字最大的不同就是形音義具備,不是任意賦予意義的(例如,Ferdinand de Saussure 所言),這也是漢語詩獨特的優勢,如果放棄了這個,單學西方的語言的人和流派來寫詩,在意義結構上雖可有借鏡處,是未能慎查的。漢字的詩絕不可丟棄字體本身的意象,這部分(漢字本身的意象)是無法翻譯成外文的,

互體

上下卡, 水少沙見, 日月明, 小大尖, 水火滎, 木火榮(由草木茂盛之象抽象而達榮辱之榮, 二度抽象), 石水沯泵,山火炭, 木木林,林火焚, 鉐、拓、炻、柘、坧,等等。爻象互體,變化而生萬字。書法的永字八法也象徵漢字的八個方位筆勢;漢字可說是一畫開天,象在文字中,上例中金木水火土皆含有象與互體變爻的轉化合成概念,然則少至"丶"為字,"有所絕止,丶而識之也"(《說文解字》)。"丶"或可解說為無陰陽,然陰陽蘊含其中,這一’、’由無而至,上細下粗 (小篆)。這和西方的結構主義認為符號本身沒有意義,解構主義的無中心意義,找不到意義有根本上的不同,漢字的意義原素就在陰陽二爻劃(《繫辭下》"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西方哲學家在語言的意義上打轉兩千多年,神與下意識也無法解決。西方的闡釋哲學認為人就活在語言之中,倒是可相通的。漢字自殷商起無圓曲弧筆(見馮時/丁原植《古文字與古史新論》),這和多數的拼音節文字(如英文)不同。到了草書,進到下一個層次的抽象,圓筆灑脫,飛龍天馬,氣轉形接亦有。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頭像
博弈
卸任版主
 
文章: 5245
註冊時間: 2007-05-04,9:59 am

Re: 象之清譚

文章博弈 發表於 2012-02-10,9:02 am

中英文意象之區別例一

河斷
瀑布
Falls
飛落

River’s broken
A bolt of 白布
roars down
from the sky



解析

1. Falls 與’落’在聲音上是相通的(聲音意象).
2. 布的衍生(字義與字詞家族)與fall 的衍生(例如秋)有了不同,因為‘落’的涵義在布裡並不明顯(但有散開,布達的涵義)。
3. 瀑布:從山崖上直流下來像懸掛著的布匹似的水。
4. 布為形象意象, falls 是抽象意象.
5. 小篆的步字

圖檔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頭像
博弈
卸任版主
 
文章: 5245
註冊時間: 2007-05-04,9:59 am

Re: 象之清譚

文章博弈 發表於 2012-08-12,12:13 am

3. "八卦文章"


《繫辭下》第二章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第十章有"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此處物指的是乾坤,有"乾,陽物也;坤,陰物也",見第六章。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書序》)

"文,錯畫也。象交文。"(《說文》)

《文心雕龍》原道第一:"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此處,道指的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尚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文心雕龍》明詩第六有"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簡單地說--自然,無邪,諧和動人,詩之始也。

八卦符號賦予字的對等也是後來的事(給符號命名),但這八個字也不是任意指定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或問伏羲畫八卦。卽有乾坤震巽等名與不?曰有之。伏羲三奇謂之乾。三耦謂之坤。而未有乾字坤字。傳至於倉頡乃後有其字。坤?特造之。乾震坎離艮兌以音義相同之字爲之。故文字之始作也,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音必先乎形。名之曰乾坤者,伏羲也;字之者,倉頡也;畫卦者,造字之先聲也。" 例如,乾,上出也。此乾字之本義也。自有文字以後,乃用爲卦名。而孔子釋之曰,健也。

由上,我們可以大約的說,文字皆是陰陽乾坤所象所變而成。看一篇文章,其實每一個字都蘊含易的陰陽乾坤,形上的。簡單地說--漢文字的發展,主流是由意而言,言而文,文而字,字而辭,辭而句,句而文章,文章之文(紋:義理,形象,修辭)精美感人的就是詩。

詩之紋可混沌(無意識),可太極(空無,妙悟),可兩儀(正反,陰陽,對仗),起承轉合(四季,四象),八方(律詩,粘對)等等,自由運用。而律絕的平仄與易的連繫,詳見本人早些年的律絕數學模式與易一文。詩由文到’紋’(例如風骨神韻)的審美,亦可通數理的二進制,波與弦理論,也是個詩的哲學觀。西方初看科學’易’,驚訝於這中國最早的二進制,但陰陽不止於01,陰陽是有生命的,宇宙生成論的,有’道’的。自此後,你每’遇’到一個漢字,感覺當有所不同了,不可只視為一個符號,單以意義來作詩;而詩篇的通體肌理形貌聲響已是審美的一環。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頭像
博弈
卸任版主
 
文章: 5245
註冊時間: 2007-05-04,9:59 am


回到 〈詩觀詩話〉&〈現象觀察〉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