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談書熱—書評書話出版潮

版主: 林德俊

是時談書熱—書評書話出版潮

文章林德俊 發表於 2003-06-14,3:57 pm

【幸福或盲目的讀者】
我們來到一個出版爆炸的年代,台灣每年出版新書三萬種,對應到台灣有限的人口,這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數字。不但新書源源不絕,種類還日漸細密多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有專書,本地讀者看樣子是福份不淺。實情卻是,新書上場的速度遠超過書店的容量,多數書籍面臨甫上台就要告別的命運,讀者根本無福消受,再加上暢銷排行榜所帶起的炒作風氣盛行,一窩蜂趨附特定書種,絲毫無益於養成健康長遠的閱讀習慣。在總體閱讀人口提昇緩慢,舊書被新書淹沒、新書被更新的書壓得喘不過氣的泡沫陰影下,小林一博在《出版大崩壞》(尖端)所預言的恐怖景象似乎已一步一步逼近現實了。

如此龐大的出版市場,理當有相對應的書評園地,為讀者披沙揀金、導覽介紹、賞析論評,無奈大眾報刊上寸土寸金的版面強調新聞性,只願為新書(尤其是具話題潛力者)作嫁,更甚者,就如書僮文化(弘智文化的子部門)在其「書評廣場」書系第一期所慨歎:「以現今僅有的書評版面來說,不是流於大出版社打書,就是所評選的書籍種類太狹隘」。

【書評書話力挽狂瀾】
這些弊病,部分已被網路書店中可供關鍵字搜尋的資料庫系統所改善,讀者能夠更輕鬆地與自己需要的書相遇,不論新書舊書。以博客來書店網站為例,每一本書除了出版社所提供的資訊,大部分還有書店聘請專人撰寫的導讀。除了網路書店,網路讀書俱樂部的風氣也漸漸興盛,有助鼓動更積極深入的讀書方式,除了讀者自行聚合之外,遠流、時報、小知堂出版社都以量身訂做的行銷方式(例如現場賣書、會員優待),投入自身讀者的經營。這股風氣從線上蔓延到了線下,爾雅出版社「爾雅書房」和金石堂書店「我的書房」就是專為經營讀者所新闢的讀書會空間。

但是對出版社而言,光這樣仍不足以力挽狂瀾,也許,救亡圖存的任務就交給書自己來吧。從去年下旬到今年中旬,各式各樣談書的書紛紛出籠,形成一波「書中有書」的出版現象。這支生力軍有後勢看漲的跡象,畢竟書海無涯,甚至氾濫成災,讀者得抓住救生圈才能免於滅頂。當然救生圈要合用才行,太小套不進去,太大沒有必要,如今市面上多本書評書話,各有各的風格特色,企圖滿足不同讀者的口味。除了談書的書之外,還有一些書企圖透過勵志故事或實用方法,鼓動閱讀風氣,擴大讀書人口,譬如《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讀書萬歲》(實學社)、《如何做個快樂的讀書人》(風雲館)。

【書中有書】
與2001年創刊的「網路與書」系列相較,書僮文化2002年創刊的「書評廣場」系列一樣是採雜誌書的方式發行,如今已有《台灣五十年來的五十本好書》、《2002年好書推薦》兩本成績,但其企劃包裝明顯不如「網路與書」從《閱讀的風貌》到《移動在瘟疫蔓延時》的細膩精緻,「書評廣場」提供的比較是一個樸素的投稿園地,其書種欄目劃分清晰,強調的是連市井小民也可以來發表心得的發聲空間,這樣的庶民性格和「網路與書」的雅痞傾向大異其趣。

遠流的「綠蠹魚(Read It)」系列,叢書名稱取材自遠流博識網的「綠蠹魚森林」,第一本推出的就是該站號稱蠹魚頭的元老主編傅月庵之讀書筆記,書名《生涯一蠹魚》意欲彰顯其書痴性格,既是書痴,當然一年四季都在讀書,書的架構也就很自然地分成春夏秋冬四大篇,春之篇為名著閱讀、夏之篇為書緣回顧、秋之篇專談作家、冬之篇則是一些難以歸類的書想,這本書首先是靠年紀寫出來的,字裡行間頗有學史人的風範,在識途老馬的領路下,不但書中趣點漸次浮現,書前書後的人物故事也展露無遺。最近的一本《書裡的風景》,作者愷蒂為中國赴英學人,對英倫文事頗為熟稔,談的幾乎都是西方著作,全書比較視野內蘊,書的人事聯想多於書的文本解讀,其女性獨具的關切角度和柔軟筆調,呈現出來的風景與前者極為不同。不過有趣的是,這兩本書不約而同談了一堆歷久彌新的老書和相關的歷史,散發濃稠的懷舊味。

今年年初,四位長期在聯合報讀書人版撰寫專欄的女性作家幾乎在同一時間將其書評文章結集成書,平日寫專欄一起見報,連出書時也不甘獨行,非得一起開花才熱鬧。韓秀《與書同在》、袁瓊瓊《食字癖者的札記》、蘇偉貞《私閱讀》被列入三民叢刊,夏綠蒂《發燒的城市》則由聯合文學出版,各有各的閱讀姿態,韓秀溫柔敦厚,袁瓊瓊準確直擊,蘇偉貞幅面廣闊,夏綠蒂靈活自在。夏綠蒂是四人當中的新銳,善於捕捉年輕世代都會男女的流行議題,書分女人潮、物質潮、青年潮、時尚潮、戀愛潮五卷,文案式的篇名,個性化的導遊,不管你喜不喜歡,這是一本令人難以漠視的出版觀察。

另外還有一種集子,是寫書籍導讀寫著寫著就成一本書的,南方朔《魔幻之眼》(聯合文學)就屬此類。具備這般能耐者通常必須被尊為「大師」,才有寫不完的撰序邀約,也才有夠多的序文結集成書,更早以前余光中就做過同樣的事了,書名取得巧,叫《井然有序》(九歌)。南方朔乃雜食性閱讀動物,舉凡文學歷史政治經濟社會一概收入肚腹,《魔幻之眼》僅是「南方朔閱讀大師」系列的開胃菜而已。原來讀書也能成為一種專業,這可是那些不愛讀書的學子最佳的勵志教材啊。

【讀他們讀書】
這些書蠹的菜單,彼此重複性極低,可見書的選擇實在是太多樣了,這更加突顯書評書話之必要:書海撈針,顯其特色,或引發興趣,或評判優劣。談書的書愈多,理論上讀者可接受到的讀書觀點就愈豐富,但有時我不免憂慮,這會不會是另一種資訊螺旋,因為資訊過多,我們發展出某種掌握資訊方法,然而這掌握資訊的方法也成了資訊的一部份,從而加速原來的資訊超載。對讀者而言,這不是個問題,一直以來書就多到一生也讀不完;對出版體系而言,談書的書也是書,同樣面臨著書與書相互吞噬的困境。讀者會抓到什麼書,還是有很大的機遇成分,我們只能盼望各種提供書評書話書介書訊的機制,能夠有效做好分類,讓不同興趣取向的讀者不必費一番力氣就可找到需要的書。

不知道「是時談書熱」會不會引起「是時讀書熱」,甚至「四時讀書樂」,至少對我而言,看別人讀什麼書、怎麼讀、讀到了什麼,是一件令人興味盎然的事,享受之外,也促使我去思索「閱讀」這件事。究竟人們為何而讀,除了功利性目的,也可以無所為而讀,因為閱讀是一種樂趣,一旦上癮,它就成了再平常不過的習慣,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閱讀地圖: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商務)裡說的好:「閱讀,幾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

閱讀什麼,不必跟著書店的新書平台和任何類型的排行榜起舞,所有沒讀過的書都是新書,那些最不起眼的書店角落,也許恰巧埋藏著寶藏,你永遠無法得知一本書的奧秘,除非你翻閱了它。對於知識的咀嚼本身就是一種知識,閱讀沒有一成不變的教戰手則,每一位讀者,都應該發展出自己的讀書風格,寫下屬於自己的讀書札記,正如那些書評書話帶給我們的啟示,讀與寫,僅在一線之間。
文學與藝術
都是社會
林德俊
版主‧論壇贊助
 
文章: 52
註冊時間: 2003-06-12,12:31 am
來自: 動物園

書評書話出版潮

文章楊佳嫻 發表於 2003-06-18,11:34 am

小熊談的這個現象
我也很有興趣
因為我非常愛讀書評書話之類的書籍
不過,目前明顯經營這條線自成書系的
好像只有綠蠹魚叢書吧?
其他的似乎都是分散在一般文學叢書之中
不過,這種文章體式前有所承,
可能和周作人的散文等很有關係吧。

這一系列書
我最喜歡愷蒂的"書裡的風景"和余華的讀書隨筆
頭像
楊佳嫻
現任版主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03-06-13,10:07 am
來自: 椰林邊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文章王浩翔 發表於 2003-06-18,11:43 pm

一年出版三萬本書這的確很嚇人
我都不知道出那麼多書要幹嘛
不過每年還是一堆書上上下下的
當然這也說明了我們對出版的民主態度啦
在大陸可不準人民這樣出呢
也好險他們有這樣做
不然我們這裡進的一些大陸書
可能將遠比local的多了

又,其實我想說
出書這件事我已經不奢望了
反正出了沒多久也就銷聲匿跡了.... :cry:
王浩翔
現任版主
 
文章: 170
註冊時間: 2003-06-18,12:43 pm
來自: 某個角落

楊照和唐諾也出了書評書

文章林德俊 發表於 2003-06-29,12:22 am

余華的那本《我能否相信自己》頗棒
創作人來寫讀書隨筆有其獨特魅力
更能抓到某種令創作人感同身受的核心
跟那些"專業"的書饕所寫的書評感覺總不太一樣
蠹魚頭那本比較專業
愷蒂那本則比較獨特-它更接近創作

此文章才寫完不到半月
楊照和唐諾也出了書評書
看樣子得跟文建會《文化視窗》雜誌收回交稿
補述這兩本再重交一次稿囉

據我所知
還有其他出版社在醞釀此類書評書的出版呢
文學與藝術
都是社會
林德俊
版主‧論壇贊助
 
文章: 52
註冊時間: 2003-06-12,12:31 am
來自: 動物園


回到 〈小熊談詩論藝〉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