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有真味,常伴旅程中

詩中有真味,常伴旅程中

文章古嘉 發表於 2006-06-19,3:29 pm


  其實,詩本來就是拿來運用的,讓我們回溯詩的本質。詩的本質與歌的本質一樣,和音樂、儀式、溝通有關。溝通可分公領域與私領域,儀式基本上則屬公領域,因此,詩的用途,可以分私領域和公領域兩大脈絡來談。

  出現較早的,是私領域的部份,詩是從歌來的。心中想表達的思想與感情,若以一般語言無法表現,就可交由嗟歎、交由詩歌、交由舞蹈。而詩歌,有著同於語言的特質,可用通用符碼表達意義,在意識層面上清晰可解;也有藝術上的特質,可蘊藉比語言更多的情思,情緒與感受足以深入一般語言難以進入的潛意識,更可由其獨特性,發揮創造的美感。除了抒情言志,還有記載事件的敘事詩、回應他人的酬唱詩,都可以是詩的運用方式。

  就公領域而言,早期會透過詩歌進行儀式,在儀式上,詩歌一開始用於信仰與宗教,後來用於政治。除了儀式,溝通也有一部份屬於公領域。比如,各地民間歌謠表達民眾的生活與感受,其中不乏對政治與社會的不滿,於是便從私領域推至公領域。例如,《詩經》魏風〈碩鼠〉,即表達對剝削者的憎惡斥責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這樣的表達在傳唱之下,自會讓統治階層有所聽聞 (只是,會有什麼反應就不一定了),於是從私領域推至公領域。再後來,這種反應社會的詩,在「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思潮之下,成為士人對國君的進諫方式之一。此外,溝通在公領域上,也可用於外交和教育,「不學詩,無以言」,以及詩可以「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就講得相當貼切。

  此外,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狀況。後代文學理論,有將技巧獨立出來、不管內容的說法出現。這種純粹的遊戲自愉,很明顯屬於私領域,雖不在儀式也不在溝通之列,說是屬於應用,一定有很多人不以為然。遊戲雖對社會毫無幫助,但在這裡的詩,畢竟還是拿來玩了,說是應用也無不可。

  綜合以上說明,我們可以知道,人生旅程中,處處有詩、時時有詩。能寫可以自己寫,不能寫,只要用得貼切,以其他詩人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感情與處境,也很不錯。

  詩既時時可用、處處可用,累積起來,就反映出一個詩人的人格與人生。我們可以將詩當作史料,理解詩人,或是觀察詩人所處的社會。當我們自己是詩人時,我們回顧自己所寫的詩,也就是在回顧自己的過去。輕鬆一點,可以代替照片、代替攝影、代替日記、代替收藏品;嚴肅一點,可以反省自己的問題,了解自己的成長,並對未來做準備。慢慢理解這點後,從今年開始,我便在我所寫的詩後面,加註日期,期許能為自己的生涯留下一些記憶。

  人生旅程中,處處有詩、時時有詩。如我,目前就將自己的詩,區分為四大類:現代樂府、抒情言志、記事酬唱、山水記遊。

  就現代樂府而言,繼承漢代採集民歌、唐代白居易新樂府運動,我將社會詩和政治詩,以及其它可針砭時局的詩,都納入這個體系。比如,我寫〈九五年五月諷時三首〉這三首擬古格式的組詩,拿來記錄並批評今年五月的三件事。第一首用「難離虎背究前因/誤信能攀權貴親/滿地塵泥爭相染/今人已忘四知金」來講台開案;第二首用「料因未有安仁貌/世人唾面沿路途/決流東海不敢問/杜解罄竹自難書」,來諷刺教育部長拍馬屁的醜相;第三首用「夫婦為錢棄倫常/手足類聚豈遭殃/眾人熟視更好睹/笑談軌斷骨灰揚」,講李雙全李泰安兄弟貪財狼狽為奸,而許多人竟還跑到他們家參觀的這種社會亂象。

  至於抒情言志,原本就是詩歌大宗,自古至今未曾改變。比如,我寫詠物詩〈給無花果〉,「開花並非結果的必須/當小花們卸下所有花瓣 之後/哪裡和你不一樣?」(這幾句詩為節錄),是在警惕自己,不要太重視表象,忽略本質來看表象,只是徒增困擾而已。

  記事酬唱,記事易於理解就不需多說,在酬唱方面,古時詩人往來即常見。酬唱有兩大類,一種是遊戲式的,大家一起用同樣的規則分別表述,偶有對話作用。另一種是以詩歌代書信或補書信之不足,通常同時含有記事抒情言志之效,以及比如元稹和白居易彼此的唱和。我在吹鼓吹詩論壇上,曾經觀察過酬唱詩的現象,發現用詩互動可能需要依託詩人間的默契,以及詩的開創變化性,還有詩的共鳴與聯想區域。隱題詩版常見的酬唱方式,多屬於前者 (遊戲式的);詠物詩版常見的酬唱方式,後者 (書信式的) 就比較多。我開頭,而後人應的,比如〈夏日書房〉這組一行詩;前人寫而我應的,比如蠹也寫〈門之開與關〉後,我仿照開與關的形式,將當時心中的想法,化為一首和詩,關是「關不關,與窗無關。」,開是「開,怕屋裡的人受寒;不開,自己受寒。」

  最後,我要來講山水記遊。為什麼要最後講呢?有三大原因。第一,人生旅程中有詩相伴,這是抽象的旅程,我想將它轉到具體的旅程,來解釋詩在旅程上的應用特質,而山水記遊當中的旅程,往往又能和人生旅程的感想呼應,這樣的對照會很有趣。第二,古代山水記遊詩很多,反而到現代,以山水記遊為主題的新詩篇數銳減,而我認為詩在山水記遊上有不可取代的功用,或許是敝帚自珍也或許是野人獻曝,但我的確希望其他創作者能一起帶動這類主題的詩創作,讓山水記遊詩起死回生。第三,山水記遊詩可以製作與相當多關於旅遊的副產品,可以記錄與分享旅行的經驗感受,增添生活趣味。

  我自己有過讓詩陪我一起旅行的深刻經驗。比如,當我看到山中美麗卻難測的雲靄時,一時之間不知該用什麼言語形容,王維〈終南山〉當中的詩句「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立刻冒了出來。我自己曾寫過的山水記遊詩,也會在我舊地重遊時,被呼喚出來。比如,前幾天去陽明山,就想到我近三年前遊陽明山寫擎天崗的詩「雖然高可擎天/卻以安祥/臥成仰空的草原」;而和我同行的友人驚嘆於竹叢集簇向天空生長的美感時,我就想到同一組山水記遊詩,寫小徑上的風聲,「風唱醒 竹叢/生長 再生長/回應落葉的嘆息」,和朋友其實著眼於類似的美感經驗。看自己以前寫的山水記遊詩,比看旅遊地點的門票、介紹,甚至照片、影片,都更能回想起這趟獨一無二的旅程。因為詩兼有意與象,我除了可以記下擎天崗的草原景色,更可以記下我當時對自然的敬畏以及自勉;記下風聲中的小徑,落著瓣瓣飛葉的竹叢,仍如此往上長著,也記下我對生命循環的感慨與對新生的期望。因為詩,每趟旅程,都開始有了厚度。

  門票、介紹,甚至照片、影片,都不能代替詩。今年農曆年初一,我和家人到新社去玩,同行者有其他親人的原因,是我外公住在新社。新社是個很美麗的地方,我寫了三首四行詩,記錄此次遊歷。這三首詩中的第二首,後兩句,「樹高葉落漣漪響/潺潺水聲開成花」,我很喜歡,因為它的美感,那由高至低的連續運鏡,遠近景的調配,還有聲音的效果,只有攝影有可能追及。我的攝影技術不太行,寫詩成了一個很棒的替代方式。第三首寫雨後夕照的就更明顯了,那首詩產生之時,和我看到同幅奇景的親人,都訝異這景象美到不像在人間了。當中拿攝影機者有之,拿相機者有之,其中一位照相的還是我表妹,她的美術才華廣及攝影部份,沒帶相機的我請她之後要給我一份這景象的照片。當時,我只能用詩來記,便寫了「夕焰燃山似鍛鐵/層雲鼓風爐火青/如盆穹蒼剛歇雨/淬出虹刀分陰晴」,來模擬當時的奇景。後來,我拿到表妹拍的照片、看過其他親戚的攝影,失望極了,沒有任何人能留下原本奇景的精髓。眼睛是最精密而且超廣角的照相機和攝影機,這種攝影難度極高的景象,眼睛可以處理,但攝影機和照相機卻都會使畫面失真。詩,當然無法等同於眼睛看到那幅美景,但卻可以呼喚腦海中對那幅美景最原初的印象,比照片影片都來得真實 (雖然和現場見到還是有些差距),那份悸動也能再次醒來。

  既然如此,我們當然可以把山水記遊詩,推到旅遊業的範疇中。以往,有風景明信片,比如,有些去法國玩的人在遊玩當時,會從法國寄巴黎鐵塔的明信片回台灣;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做出詩的明信片,寄回旅程中的點點滴滴。就拿我上次遊花蓮寫的其中一首詩,聽風,為例。

  山水記遊詩,有不同的系列,當然還可以在觀光景點販賣。不只明信片,舉凡一切可以想到的印刷品,容得下三、四句話以上,又不會大到太佔空間而且可以拿來用的物品,要做成旅遊的副產品都不難。比如說帽子、衣服、鞋子、手錶、手提袋、背包、雨傘、餐具、杯墊、蠟燭、撲克牌、筆記書、墊板、文件夾、書籤、郵票、電話卡、拼圖、筆筒、相框……甚至鑰匙圈。當然,我還有提到這些產品具有可收藏的特質,這些特質也可以配合與機率有關的物事,拿來變化。比如,將產品放進扭蛋、戳戳樂 (用紙條註明可以換什麼東西)、旋轉飛鏢盤……配合這些方式,我們還可以得到新奇的、開闊視野的樂趣。比如說,我到陽明山,就可以玩陽明山風水記遊詩的戳戳樂,原本只在我自己的觀遊角度來看,玩完戳戳樂後,或許又多了另一個角度,比如,這次我跟著郁永河遊陽明山,下次我可能跟著劉克襄,再下次有可能跟著林建隆……以不同景點出發也很有趣,我可以在陽明山入山處的遊客中心,玩風水記遊詩的戳戳樂,來決定自己要去擎天崗,還是竹子湖,或是向天池,還是小油坑……這不就是另類的旅遊手冊嗎?

  詩無所不在,只要我們還願意感受、探尋、表達、或賞玩,詩其實是時時可用、處處可用。可謂「詩中有真味,常伴旅程中」啊!
古嘉,著有短篇小說集《古嘉》、散文集《13樓的窗口》、詩集《詩領域》。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0010291161
詩集販售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809#detail
頭像
古嘉
卸任版主
 
文章: 737
註冊時間: 2003-09-19,3:19 pm

Re: 詩中有真味,常伴旅程中

文章古嘉 發表於 2006-06-19,4:10 pm

  抱歉,有幾處有小錯誤,校稿更改如下。

一、
原版 寫:  就現代樂府而言,繼承漢代採集民歌、唐代白居易新樂府運動,我將社會詩和政治詩,以及其它可針砭時局的詩,都納入這個體系。比如,我寫〈九五年五月諷時三首〉這三首擬古格式的組詩,拿來記錄並批評今年五月的三件事。第一首用「難離虎背究前因/誤信能攀權貴親/滿地塵泥爭相染/今人已忘四知金」來講台開案;第二首用「料因未有安仁貌/世人唾面沿路途/決流東海不敢問/杜解罄竹自難書」,來諷刺教育部長拍馬屁的醜相;第三首用「夫婦為錢棄倫常/手足類聚豈遭殃/眾人熟視更好睹/笑談軌斷骨灰揚」,講李雙全李泰安兄弟貪財狼狽為奸,而許多人竟還跑到他們家參觀的這種社會亂象。

更正版 寫:  就現代樂府而言,繼承漢代採集民歌、唐代白居易新樂府運動,我將社會詩和政治詩,以及其它可針砭時局的詩,都納入這個體系。比如,我寫〈九五年五月諷時三首〉這三首擬古格式的組詩,拿來記錄並批評今年五月的三件事。第一首用「難離虎背究前因/誤信能攀權貴親/滿地塵泥爭相染/今人已忘四知金」來講台開案;第二首用「料因未有安仁貌/世人唾面沿路途/決流東海不敢問/杜解罄竹自難書」,來諷刺教育部長拍馬屁的醜相;第三首用「夫婦為錢棄倫常/手足類聚豈遭殃/眾人熟視更好睹/笑談軌斷骨灰揚」,講李雙全李泰安兄弟貪財狼狽為奸,而許多人竟還跑到他們家參觀的社會亂象。


二、
原版 寫:  記事酬唱,記事易於理解就不需多說,在酬唱方面,古時詩人往來即常見。酬唱有兩大類,一種是遊戲式的,大家一起用同樣的規則分別表述,偶有對話作用。另一種是以詩歌代書信或補書信之不足,通常同時含有記事抒情言志之效,以及比如元稹和白居易彼此的唱和。

更正版 寫:  記事酬唱,記事易於理解就不需多說,在酬唱方面,古時詩人往來即常見。酬唱有兩大類,一種是遊戲式的,大家一起用同樣的規則分別表述,偶有對話作用。另一種是以詩歌代書信或補書信之不足,通常同時含有記事以及抒情言志之效,比如元稹和白居易彼此的唱和。


三、
原版 寫:  既然如此,我們當然可以把山水記遊詩,推到旅遊業的範疇中。以往,有風景明信片,比如,有些去法國玩的人在遊玩當時,會從法國寄巴黎鐵塔的明信片回台灣;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做出詩的明信片,寄回旅程中的點點滴滴。就拿我上次遊花蓮寫的其中一首詩,聽風為例

更正版 寫:  既然如此,我們當然可以把山水記遊詩,推到旅遊業的範疇中。以往,有風景明信片,比如,有些去法國玩的人在遊玩當時,會從法國寄巴黎鐵塔的明信片回台灣;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做出詩的明信片,寄回旅程中的點點滴滴。就拿我上次遊花蓮寫的其中一首詩,聽風為例,做一張明信片
古嘉,著有短篇小說集《古嘉》、散文集《13樓的窗口》、詩集《詩領域》。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0010291161
詩集販售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809#detail
頭像
古嘉
卸任版主
 
文章: 737
註冊時間: 2003-09-19,3:19 pm


回到 〈應用詩〉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