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運用

詩的運用

文章得一忘二 發表於 2006-06-13,3:01 am

           詩的運用
  奧頓(W. H. Auden)專門趕在《紀念葉慈》那首詩中才說出:詩歌無力促動任何事件的發生。它幸存於構章造句的溝壑……事件之發生的一種方式,一張嘴而已(For poetry makes nothing happen: it survives/ In the valley of its making…/ A way of happening, a mouth)。以詩歌混飯吃的大詩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文字粉絲?於是,如果想逃避早九晚五那種中規中矩的説話方式,詩歌便是一種預防辦公室失語性癡呆症的最佳措施。孔老夫子說,詩可以興觀群怨,我覺得這比那些寫詩而不説詩歌有用的人實在得多,一點不矯情。因此,我按照孔先生的話,建議詩歌在如下場合加以運用:
1) 停留在午餐休息時的恍惚中,任由非標準化的語言方式如籐蔓爬上你輕閉的眼瞼;或者,乘著某身衣裳的艷麗飛進另一個世界,而不必想象那身衣裳裹著怎樣的身體。此為興(不是性,也許可以助性)。
2) 當言情劇中的眼淚透過高背沙發傳進書房(或者你佔據的一隅),你可將所有的潮濕濾乾,只用名詞配上少許動詞;或者反之,將一閃而過的一句爛熟的臺詞,衍生成十四行。抄在記事貼上,貼在穿衣鏡上,或許還能增進家庭和睦,其樂融融(或者參看上條)。此為觀。
3) 三五個並置的日常意象,一兩節隔行諧韻的句子,用來和三兩個好友作下酒小菜,如果酒桌上沒有紅粉佳人效果更佳,或者,如果酒桌上有紅粉佳人效果更佳。這既能免於你講一些別人可能早已聼爛了的曖昧幽默,又能延長人們的咀嚼時間。此為群(亦可參看第一條)。
4) 既然孔老夫子在三個集體層面的作用之後,還列出了一個可以完全指向個體隱私的怨字,我們自然也應該充分運用。於是,我們可以把對於枕邊人或者沒有成爲枕邊人或者偶爾成爲枕邊人的幻想改頭換面地落實成文字。對了,首先得假象一個名字,最好是一個外文的名字,用在誰身上都可以。那是一個容器,既承接你的怨,又滋生你的怨。這樣,當有一天你竟然被命名為名詩人的時候,你純粹個人的容器就會被研究者們反復洗刷,説不定因此有不少人會暗自竊喜呢。如果我說還可參看第一條的話,那麽我對孔老夫子的誤解就太欲蓋彌彰了。
Does the sea
Remember the walker upon it?    
——Sylvia Plath                
得一忘二
煉詩家
 
文章: 53
註冊時間: 2005-04-15,11:29 am

回到 〈應用詩〉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