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素描:跑馬古道

版主: 曹尼, 然靈

蘭陽素描:跑馬古道

文章曹尼 發表於 2003-07-08,12:54 pm

1. 圓通寺段

霧又一次
坐臥小徑上
為路過的眾生
說佛法
竹葉在錯落間
頓悟
立地成白鷺
自林中
一片片被
羽化


2.石牌段

灑點陽光碎片
酌量的蟬鳴
被山神嚼得
吱脆聲響
就這麼掉了
一地青苔屑
由雙腳來收拾
石碑是界線了嗎?
每一字都上緊發條
轉動朝代的刻痕
又磨滅


3.五峰旗段

撩動著猴洞溪
清澈的琴弦
瓷土般細緻高音
木質的厚重
彈成了
一路古調
多少木馬承載過
纏繞的年輪
一步一推
跑馬疾兵


註:跑馬古道開發初期,重在採伐木材,設有木馬枕,稱為木馬路,日人據台後,日軍改以馬車搬運軍需物資,並拓寬為重要的守備道路,改稱陸軍路或跑馬路,直迄台灣光復,西元一九四六年北宜公路全線通車,此段古道才失去運輸功能,而漸受遺忘。
詩不落國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mulonny/
絕手,如魔拂火
曹尼
顧問版主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2003-06-14,12:46 am
來自: 噶瑪蘭

Re: 蘭陽素描:跑馬古道

文章白燁 發表於 2003-07-19,6:10 pm

曹尼 寫:
2.石牌段

灑點陽光碎片
酌量的蟬鳴
被山神嚼得
吱脆聲響
就這麼掉了
一地青苔屑
由雙腳來收拾
石碑是界線了嗎?
每一字都上緊發條
轉動朝代的刻痕
又磨滅



覺得這一段的氣氛特別好 :)
很喜歡最後那幾句
石碑是界線了嗎?
每一字都上緊發條
轉動朝代的刻痕
又磨滅

十分有趣的想像 :D
白燁
迷詩家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3-06-14,5:29 pm
來自: 冰箱裡的某個杯子

Re: 蘭陽素描:跑馬古道

文章曹尼 發表於 2003-07-19,7:40 pm

白燁 寫:
曹尼 寫:
2.石牌段

灑點陽光碎片
酌量的蟬鳴
被山神嚼得
吱脆聲響
就這麼掉了
一地青苔屑
由雙腳來收拾
石碑是界線了嗎?
每一字都上緊發條
轉動朝代的刻痕
又磨滅



覺得這一段的氣氛特別好 :)
很喜歡最後那幾句
石碑是界線了嗎?
每一字都上緊發條
轉動朝代的刻痕
又磨滅

十分有趣的想像 :D


石牌是一個地名
而石碑是那裡的地標
我推薦一首描寫石牌石碑的詩

碑石 作者:吳敏顯

任憑風霜雨雪
碑石挺著胸脯站在一旁冷眼旁觀
紅毛仔探個頭走了
垂著辮子的官吏跟著唐山來的羅漢腳
忙著栽種九芎樹築城

等到右邊是日本,左邊是民國
碑石呀!你就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了

前前前前前任縣長在你臉上刻字
前前前前任縣長在你背後學樣
民國的縣長底下,還躲著日本的總督和廳長
日本的廳長底下,才是清朝以前的風雨

路人甲、路人乙到此一遊
不忘在你的手臂上刺青
更何況,還有數不清的縣長尚未出生
碑石呀!恐怕連你也弄不清自己的身世

我們命運何其相似
出生時我是裕仁天皇的子民
小學課本教我說:「我是中國人」
後來我拿著中華民國護照到處旅行
現在有人卻說:「你是台灣郎」
好像誰官大誰就可以認定誰是那裡人

碑石呀!我們都需要有足夠的硬度與厚度
才能經得起連番的銼、磨、鑿、鑽、鏨
再也不怕天搖地動
或有朝一日粉身碎骨
詩不落國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mulonny/
絕手,如魔拂火
曹尼
顧問版主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2003-06-14,12:46 am
來自: 噶瑪蘭

Re: 蘭陽素描:跑馬古道

文章曹尼 發表於 2003-07-19,7:44 pm

我再推薦一篇寫石碑的文章
上一首詩跟這篇文章的作者
都是宜蘭地區有名的文史工作老師喔

徐惠隆 石碑的故事


我是一塊頑石,開天闢地以來,就一直住在宜蘭的土地上。過去,有人叫它「噶瑪蘭」,有人叫它「蛤仔難」,也有人叫它「甲子蘭」,我只知道我叫做「石頭」,至於我住的地方叫做什麼,倒與我無關。我平平靜靜的生活,屈指算來應該有個一億兩千萬年了吧!瞧我身上的皺紋,凹凸臃腫的身材,怎麼說我都是老老人家一個。直到1898年,日本人來了台灣以後,他們看中了我的魁梧和樸拙,叫醒了我深林之中的美夢,於是我來到人間,過著另一種方式的生活。
兒玉說
留著一綹鬍鬚的兒玉總督,接任樺山資記的官銜,是第二任台灣總督,宰治台灣的最高行政長官。他攤開地圖,指著這條路線,從台北進入石碇、坪林,然後繞過石槽、四堵,翻過山嶺,到達金面山、礁溪的這條古路,是台灣巡撫劉銘傳當年闢建的淡蘭便道,他避開了三貂嶺、草嶺的古老道路,直接從山的這一邊翻到山的那一邊。日本需要便捷的交通直通宜蘭,不需要「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的庇祐。
道路監工技師宮尾泰利實際監督道路的開闢。前後只一年的時間,道路貫通,就在視野最高的平台上豎立石碑。站在嶺頂,遠眺龜山島,汪洋一片,那種心情的舒暢,直接寫進「平塹雲開」四個大字上。塹是地塹,險阻的深坑,使兩邊無法聯絡的天險所在。十九世紀末,軍國主義答答的馬蹄聲響遍山谷;而天上的雲彩隨著軍威的到來,散見了藍天。兒玉是愉悅的,歡呼著北宜之間道路的開通。二十多年後,宜蘭線鐵道上的草嶺隧道貫通,隧道口上一邊寫著「制天險」,另一邊寫著「白雲飛處」,同樣穿越雪山山脈,同樣的心情,1924年唱著「丟丟銅」,1898年呢?唱著「望春風」,或者什麼的?誰知道!
西鄉說
宜蘭廳長西鄉在石碑上說得好:「宜蘭後聳華峰,前臨滄海,平原脈落百數間,虎踞龍蟠,沃野陽關,千萬戶星羅碁布,雞犬之聲互答,桑麻之影交輝。」宜蘭給人的印象就是魚米之鄉、沃野千里。接著,路成之後,他說:「茲康衢是騁,不特牧童樵子載犢負薪而歌,大路可遵,柳旦賈客征夫擊轂摩肩而往,將來商務日盛,錢榖益覺其流通,遠人雲臻輻輳,更欣其盈滿。我宜蘭可享無窮之利益,?不盡之幸福也。」
我這塊天生頑石就在汪金灶先生的刻痕下,一刀一鑿地,留下了千古篇章,注釋著「平塹雲開」。早期南來北往的過客,溜溜地勒馬前行,到了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開通後,車行神速,呼嘯繞過山?,他們歡呼著燈火明滅閃爍的蘭陽平原,忘了我的存在。經歷十多年的風光,我沉默站在山頭。遠遠望著宜蘭,那潾潾洵洵一帶如履的宜蘭河,蜿蜒地流著,有時候也來個山洪爆發,河堤增高了,1924年的夏天,西鄉菊次郎閣下懂得民瘼所苦,修建堤防,蘭陽鄉親以感激的心情奉上「西鄉廳憲德政碑」,歌頌苦民所苦的西鄉先生。同樣都是石碑,何其有幸,河堤上的如此受到尊崇保護,山上的我,等著新政府的新一次面貌重見。
林才添說
頭城是開蘭重鎮,當年吳沙率領三籍流民進墾頭圍,奠定移墾基礎,所謂漢人勢力正式擁有頭圍。百多年之後,人才輩出。首任民選縣長盧?祥先生以他傳統詩文稱霸宜蘭,繼任的林才添先生,住在頭城和平街,他也有傳統文人的氣質,從議長而縣長,1960年,《宜蘭縣志》編輯完成,其中〈勝蹟篇〉的內容,從原有蕭竹友選定的景緻,增列到烏竹芳大老爺的「蘭陽八景」,這一段過程足足走了二十年,而「蘭陽八景」則風光了一百三十年。現在,我們創造新觀光景點,以「蘭陽十八勝」取代了「蘭陽八景」。從金面山的山頂上往下望,就是你們站在石碑的位置下望蘭陽平原,這個景緻叫做「金面大觀」。
林才添縣長請康?泉先生大筆一揮,斗大的「金面大觀」四字刻在我的背後,一陣刺痛,我臃腫的身材瘦削了一點。的確,守護著蘭陽平原,我日夜看著它的成長。還是有炊煙的時代,一年四季,春天播種插秧,鮮綠、翠綠、墨綠的一片綠,映上眼簾;夏天收割之前的金黃,把綠樹和蔚藍揉在一起,調進色盤,渲染著大地。我承受這美好的景色,大聲說著「金面大觀」。
陳進東說
宜蘭的苦難是從1960年代開始的十年,很有趣的,縣長的名字叫做陳進東,大家都說:颱風總是向東前進,於是波蜜拉、歐柏、葛樂禮颱風肆虐,宜蘭成為颱風的故鄉。我居高臨下,新城溪、冬山河、蘭陽溪、宜蘭河、得子口溪、竹安河、福德溪,哪一條可以叫出名字的,現在都相濡以沫了,誰也分不清這河是冬山河,那河是宜蘭河了!
趁著治山防洪的方便,陳進東縣長來到金面山嶺頂,再走五十公尺就是台北縣了。望著浩浩蕩蕩的一片汪洋蘭陽平原,睹斯情而不興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一股「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的情調,油然而生。陳縣長來到我的身旁,看著「平塹雲開」、「湖底嶺開路碑」及「金面大觀」,曾經到過日本東京醫學讀書的他,想起了當年祖母殷殷交代:「去日本讀書,是要學日本的精神而不是做日本人!」他凜然肅立。固然他感激日本的醫學教育,讓他能夠以婦產專科而成為軍醫,到處行醫治病,但民族精神的教育告訴他,我祖父陳輝煌是蘭陽平原西南開發的功臣,是北管福祿派的開山祖師,是蘇花古道的開闢先鋒,是中法戰爭的指揮將軍。日本人從清廷手中據有台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這塊石碑哪,竟然是兒玉總督和西鄉廳長的紀念碑,孰可忍,孰不可忍?就請魏老題字,讀書人要有擔當、要有膽識,要登高望遠,要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就題上「亢懷今古」吧!
幸虧當年汪金灶先生的刻字不深,刻石工拿來磨石機,左旋右轉,花費了好一陣功夫,將「平塹雲開」、「湖底嶺開路碑」磨平了。我這塊石碑,生來就是背負著解釋歷史的重責大任,從二十世紀的元年起,?北宜道路寫歷史;1965年的「亢懷今古」,要我如何下筆交代?好多人走過我的身邊,他們只看到民國五十一年和五十四年的字樣,那淺淺的「湖底嶺開路碑」四六文的字痕,泯滅了,我,怎能站得安穩?
徐惠隆說
又是一個世代了!北宜公路拓寬了!沿路上的魑魅魍魎,農曆七月的鬼魂靈異傳說逐漸消失,地上厚厚的冥紙在起風時,漫天飛舞如翩翩黃蝶的景象成為歷史。公路養護單位要求的是觀光道路的美化,彎拐的地方加上許多植栽,270度的彎道,成為人人怕怕的暈車道。
講到宜蘭的歷史地理,北宜公路是個狠角色,你看石牌縣界交界處的殉職碑,你看「平塹雲開」的豪情!1980年代之後,我這塊石頭就常常看見這位年輕人靜?地站在我身旁,不時拿起相機喀嚓喀嚓地拍照,晴朗天氣,他流著汗;即使陰天下雨,他也默默地站在我身邊,伸出手仔細撫觸著那曾經刻上又磨平的一面,他貼近臉龐,試圖將西鄉的碑文喚醒。
兒玉有錯嗎?沒有!西鄉有錯嗎?沒有!林才添錯了嗎?也沒有!那就是陳進東大錯特錯了?其實也沒有!
真相只有一個:台北、宜蘭之間的公路交通方便了。做為一個石碑的我,要說的是,我是怎樣豎立在那兒的?說實在的,我喜歡「平塹雲開」的豪情,我喜歡「湖底嶺開路碑」的況味,我喜歡「金面大觀」的浪漫,但我不喜歡「亢懷今古」的道德背負。
有人關心我,向文化有關當局提議:回復「平塹雲開」的原來面貌!他們又要磨平我一次,我受不了了。我想說的是:歷史可以被忽略,但不可被遺忘!有人接近我時,我會拼足丹田力氣,用力告訴他:我是一塊頑石,刻著不同時代的心聲!
詩不落國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mulonny/
絕手,如魔拂火
曹尼
顧問版主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2003-06-14,12:46 am
來自: 噶瑪蘭

文章白燁 發表於 2003-07-21,7:25 pm

謝謝曹尼提供關於石碑的資訊
前幾天剛好逛到一個網站
台灣碑謁的故事
http://memory.ncl.edu.tw/tm/subject/stela/index.htm
大家可以去看看唷 :D
白燁
迷詩家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3-06-14,5:29 pm
來自: 冰箱裡的某個杯子

Re: 蘭陽素描:跑馬古道

文章何蔚翔 發表於 2006-10-31,3:27 am

請問曹兄可有徐老師此文寫就的日期?
為考訂某件事而問。

曹尼 寫:我再推薦一篇寫石碑的文章
上一首詩跟這篇文章的作者
都是宜蘭地區有名的文史工作老師喔

徐惠隆 石碑的故事


我是一塊頑石,開天闢地以來,就一直住在宜蘭的土地上。過去,有人叫它「噶瑪蘭」,有人叫它「蛤仔難」,也有人叫它「甲子蘭」,我只知道我叫做「石頭」,至於我住的地方叫做什麼,倒與我無關。我平平靜靜的生活,屈指算來應該有個一億兩千萬年了吧!瞧我身上的皺紋,凹凸臃腫的身材,怎麼說我都是老老人家一個。直到1898年,日本人來了台灣以後,他們看中了我的魁梧和樸拙,叫醒了我深林之中的美夢,於是我來到人間,過著另一種方式的生活。
兒玉說
留著一綹鬍鬚的兒玉總督,接任樺山資記的官銜,是第二任台灣總督,宰治台灣的最高行政長官。他攤開地圖,指著這條路線,從台北進入石碇、坪林,然後繞過石槽、四堵,翻過山嶺,到達金面山、礁溪的這條古路,是台灣巡撫劉銘傳當年闢建的淡蘭便道,他避開了三貂嶺、草嶺的古老道路,直接從山的這一邊翻到山的那一邊。日本需要便捷的交通直通宜蘭,不需要「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的庇祐。
道路監工技師宮尾泰利實際監督道路的開闢。前後只一年的時間,道路貫通,就在視野最高的平台上豎立石碑。站在嶺頂,遠眺龜山島,汪洋一片,那種心情的舒暢,直接寫進「平塹雲開」四個大字上。塹是地塹,險阻的深坑,使兩邊無法聯絡的天險所在。十九世紀末,軍國主義答答的馬蹄聲響遍山谷;而天上的雲彩隨著軍威的到來,散見了藍天。兒玉是愉悅的,歡呼著北宜之間道路的開通。二十多年後,宜蘭線鐵道上的草嶺隧道貫通,隧道口上一邊寫著「制天險」,另一邊寫著「白雲飛處」,同樣穿越雪山山脈,同樣的心情,1924年唱著「丟丟銅」,1898年呢?唱著「望春風」,或者什麼的?誰知道!
西鄉說
宜蘭廳長西鄉在石碑上說得好:「宜蘭後聳華峰,前臨滄海,平原脈落百數間,虎踞龍蟠,沃野陽關,千萬戶星羅碁布,雞犬之聲互答,桑麻之影交輝。」宜蘭給人的印象就是魚米之鄉、沃野千里。接著,路成之後,他說:「茲康衢是騁,不特牧童樵子載犢負薪而歌,大路可遵,柳旦賈客征夫擊轂摩肩而往,將來商務日盛,錢榖益覺其流通,遠人雲臻輻輳,更欣其盈滿。我宜蘭可享無窮之利益,?不盡之幸福也。」
我這塊天生頑石就在汪金灶先生的刻痕下,一刀一鑿地,留下了千古篇章,注釋著「平塹雲開」。早期南來北往的過客,溜溜地勒馬前行,到了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開通後,車行神速,呼嘯繞過山?,他們歡呼著燈火明滅閃爍的蘭陽平原,忘了我的存在。經歷十多年的風光,我沉默站在山頭。遠遠望著宜蘭,那潾潾洵洵一帶如履的宜蘭河,蜿蜒地流著,有時候也來個山洪爆發,河堤增高了,1924年的夏天,西鄉菊次郎閣下懂得民瘼所苦,修建堤防,蘭陽鄉親以感激的心情奉上「西鄉廳憲德政碑」,歌頌苦民所苦的西鄉先生。同樣都是石碑,何其有幸,河堤上的如此受到尊崇保護,山上的我,等著新政府的新一次面貌重見。
林才添說
頭城是開蘭重鎮,當年吳沙率領三籍流民進墾頭圍,奠定移墾基礎,所謂漢人勢力正式擁有頭圍。百多年之後,人才輩出。首任民選縣長盧?祥先生以他傳統詩文稱霸宜蘭,繼任的林才添先生,住在頭城和平街,他也有傳統文人的氣質,從議長而縣長,1960年,《宜蘭縣志》編輯完成,其中〈勝蹟篇〉的內容,從原有蕭竹友選定的景緻,增列到烏竹芳大老爺的「蘭陽八景」,這一段過程足足走了二十年,而「蘭陽八景」則風光了一百三十年。現在,我們創造新觀光景點,以「蘭陽十八勝」取代了「蘭陽八景」。從金面山的山頂上往下望,就是你們站在石碑的位置下望蘭陽平原,這個景緻叫做「金面大觀」。
林才添縣長請康?泉先生大筆一揮,斗大的「金面大觀」四字刻在我的背後,一陣刺痛,我臃腫的身材瘦削了一點。的確,守護著蘭陽平原,我日夜看著它的成長。還是有炊煙的時代,一年四季,春天播種插秧,鮮綠、翠綠、墨綠的一片綠,映上眼簾;夏天收割之前的金黃,把綠樹和蔚藍揉在一起,調進色盤,渲染著大地。我承受這美好的景色,大聲說著「金面大觀」。
陳進東說
宜蘭的苦難是從1960年代開始的十年,很有趣的,縣長的名字叫做陳進東,大家都說:颱風總是向東前進,於是波蜜拉、歐柏、葛樂禮颱風肆虐,宜蘭成為颱風的故鄉。我居高臨下,新城溪、冬山河、蘭陽溪、宜蘭河、得子口溪、竹安河、福德溪,哪一條可以叫出名字的,現在都相濡以沫了,誰也分不清這河是冬山河,那河是宜蘭河了!
趁著治山防洪的方便,陳進東縣長來到金面山嶺頂,再走五十公尺就是台北縣了。望著浩浩蕩蕩的一片汪洋蘭陽平原,睹斯情而不興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一股「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的情調,油然而生。陳縣長來到我的身旁,看著「平塹雲開」、「湖底嶺開路碑」及「金面大觀」,曾經到過日本東京醫學讀書的他,想起了當年祖母殷殷交代:「去日本讀書,是要學日本的精神而不是做日本人!」他凜然肅立。固然他感激日本的醫學教育,讓他能夠以婦產專科而成為軍醫,到處行醫治病,但民族精神的教育告訴他,我祖父陳輝煌是蘭陽平原西南開發的功臣,是北管福祿派的開山祖師,是蘇花古道的開闢先鋒,是中法戰爭的指揮將軍。日本人從清廷手中據有台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這塊石碑哪,竟然是兒玉總督和西鄉廳長的紀念碑,孰可忍,孰不可忍?就請魏老題字,讀書人要有擔當、要有膽識,要登高望遠,要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就題上「亢懷今古」吧!
幸虧當年汪金灶先生的刻字不深,刻石工拿來磨石機,左旋右轉,花費了好一陣功夫,將「平塹雲開」、「湖底嶺開路碑」磨平了。我這塊石碑,生來就是背負著解釋歷史的重責大任,從二十世紀的元年起,?北宜道路寫歷史;1965年的「亢懷今古」,要我如何下筆交代?好多人走過我的身邊,他們只看到民國五十一年和五十四年的字樣,那淺淺的「湖底嶺開路碑」四六文的字痕,泯滅了,我,怎能站得安穩?
徐惠隆說
又是一個世代了!北宜公路拓寬了!沿路上的魑魅魍魎,農曆七月的鬼魂靈異傳說逐漸消失,地上厚厚的冥紙在起風時,漫天飛舞如翩翩黃蝶的景象成為歷史。公路養護單位要求的是觀光道路的美化,彎拐的地方加上許多植栽,270度的彎道,成為人人怕怕的暈車道。
講到宜蘭的歷史地理,北宜公路是個狠角色,你看石牌縣界交界處的殉職碑,你看「平塹雲開」的豪情!1980年代之後,我這塊石頭就常常看見這位年輕人靜?地站在我身旁,不時拿起相機喀嚓喀嚓地拍照,晴朗天氣,他流著汗;即使陰天下雨,他也默默地站在我身邊,伸出手仔細撫觸著那曾經刻上又磨平的一面,他貼近臉龐,試圖將西鄉的碑文喚醒。
兒玉有錯嗎?沒有!西鄉有錯嗎?沒有!林才添錯了嗎?也沒有!那就是陳進東大錯特錯了?其實也沒有!
真相只有一個:台北、宜蘭之間的公路交通方便了。做為一個石碑的我,要說的是,我是怎樣豎立在那兒的?說實在的,我喜歡「平塹雲開」的豪情,我喜歡「湖底嶺開路碑」的況味,我喜歡「金面大觀」的浪漫,但我不喜歡「亢懷今古」的道德背負。
有人關心我,向文化有關當局提議:回復「平塹雲開」的原來面貌!他們又要磨平我一次,我受不了了。我想說的是:歷史可以被忽略,但不可被遺忘!有人接近我時,我會拼足丹田力氣,用力告訴他:我是一塊頑石,刻著不同時代的心聲!
何蔚翔
賞詩家
 
文章: 192
註冊時間: 2004-04-24,5:43 pm
來自: 西濱

Re: 蘭陽素描:跑馬古道

文章曹尼 發表於 2006-10-31,3:43 pm

沒有聯絡方式
抱歉不知道

何蔚翔 寫:請問曹兄可有徐老師此文寫就的日期?
為考訂某件事而問。

曹尼 寫:我再推薦一篇寫石碑的文章
上一首詩跟這篇文章的作者
都是宜蘭地區有名的文史工作老師喔

徐惠隆 石碑的故事


我是一塊頑石,開天闢地以來,就一直住在宜蘭的土地上。過去,有人叫它「噶瑪蘭」,有人叫它「蛤仔難」,也有人叫它「甲子蘭」,我只知道我叫做「石頭」,至於我住的地方叫做什麼,倒與我無關。我平平靜靜的生活,屈指算來應該有個一億兩千萬年了吧!瞧我身上的皺紋,凹凸臃腫的身材,怎麼說我都是老老人家一個。直到1898年,日本人來了台灣以後,他們看中了我的魁梧和樸拙,叫醒了我深林之中的美夢,於是我來到人間,過著另一種方式的生活。
兒玉說
留著一綹鬍鬚的兒玉總督,接任樺山資記的官銜,是第二任台灣總督,宰治台灣的最高行政長官。他攤開地圖,指著這條路線,從台北進入石碇、坪林,然後繞過石槽、四堵,翻過山嶺,到達金面山、礁溪的這條古路,是台灣巡撫劉銘傳當年闢建的淡蘭便道,他避開了三貂嶺、草嶺的古老道路,直接從山的這一邊翻到山的那一邊。日本需要便捷的交通直通宜蘭,不需要「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的庇祐。
道路監工技師宮尾泰利實際監督道路的開闢。前後只一年的時間,道路貫通,就在視野最高的平台上豎立石碑。站在嶺頂,遠眺龜山島,汪洋一片,那種心情的舒暢,直接寫進「平塹雲開」四個大字上。塹是地塹,險阻的深坑,使兩邊無法聯絡的天險所在。十九世紀末,軍國主義答答的馬蹄聲響遍山谷;而天上的雲彩隨著軍威的到來,散見了藍天。兒玉是愉悅的,歡呼著北宜之間道路的開通。二十多年後,宜蘭線鐵道上的草嶺隧道貫通,隧道口上一邊寫著「制天險」,另一邊寫著「白雲飛處」,同樣穿越雪山山脈,同樣的心情,1924年唱著「丟丟銅」,1898年呢?唱著「望春風」,或者什麼的?誰知道!
西鄉說
宜蘭廳長西鄉在石碑上說得好:「宜蘭後聳華峰,前臨滄海,平原脈落百數間,虎踞龍蟠,沃野陽關,千萬戶星羅碁布,雞犬之聲互答,桑麻之影交輝。」宜蘭給人的印象就是魚米之鄉、沃野千里。接著,路成之後,他說:「茲康衢是騁,不特牧童樵子載犢負薪而歌,大路可遵,柳旦賈客征夫擊轂摩肩而往,將來商務日盛,錢榖益覺其流通,遠人雲臻輻輳,更欣其盈滿。我宜蘭可享無窮之利益,?不盡之幸福也。」
我這塊天生頑石就在汪金灶先生的刻痕下,一刀一鑿地,留下了千古篇章,注釋著「平塹雲開」。早期南來北往的過客,溜溜地勒馬前行,到了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開通後,車行神速,呼嘯繞過山?,他們歡呼著燈火明滅閃爍的蘭陽平原,忘了我的存在。經歷十多年的風光,我沉默站在山頭。遠遠望著宜蘭,那潾潾洵洵一帶如履的宜蘭河,蜿蜒地流著,有時候也來個山洪爆發,河堤增高了,1924年的夏天,西鄉菊次郎閣下懂得民瘼所苦,修建堤防,蘭陽鄉親以感激的心情奉上「西鄉廳憲德政碑」,歌頌苦民所苦的西鄉先生。同樣都是石碑,何其有幸,河堤上的如此受到尊崇保護,山上的我,等著新政府的新一次面貌重見。
林才添說
頭城是開蘭重鎮,當年吳沙率領三籍流民進墾頭圍,奠定移墾基礎,所謂漢人勢力正式擁有頭圍。百多年之後,人才輩出。首任民選縣長盧?祥先生以他傳統詩文稱霸宜蘭,繼任的林才添先生,住在頭城和平街,他也有傳統文人的氣質,從議長而縣長,1960年,《宜蘭縣志》編輯完成,其中〈勝蹟篇〉的內容,從原有蕭竹友選定的景緻,增列到烏竹芳大老爺的「蘭陽八景」,這一段過程足足走了二十年,而「蘭陽八景」則風光了一百三十年。現在,我們創造新觀光景點,以「蘭陽十八勝」取代了「蘭陽八景」。從金面山的山頂上往下望,就是你們站在石碑的位置下望蘭陽平原,這個景緻叫做「金面大觀」。
林才添縣長請康?泉先生大筆一揮,斗大的「金面大觀」四字刻在我的背後,一陣刺痛,我臃腫的身材瘦削了一點。的確,守護著蘭陽平原,我日夜看著它的成長。還是有炊煙的時代,一年四季,春天播種插秧,鮮綠、翠綠、墨綠的一片綠,映上眼簾;夏天收割之前的金黃,把綠樹和蔚藍揉在一起,調進色盤,渲染著大地。我承受這美好的景色,大聲說著「金面大觀」。
陳進東說
宜蘭的苦難是從1960年代開始的十年,很有趣的,縣長的名字叫做陳進東,大家都說:颱風總是向東前進,於是波蜜拉、歐柏、葛樂禮颱風肆虐,宜蘭成為颱風的故鄉。我居高臨下,新城溪、冬山河、蘭陽溪、宜蘭河、得子口溪、竹安河、福德溪,哪一條可以叫出名字的,現在都相濡以沫了,誰也分不清這河是冬山河,那河是宜蘭河了!
趁著治山防洪的方便,陳進東縣長來到金面山嶺頂,再走五十公尺就是台北縣了。望著浩浩蕩蕩的一片汪洋蘭陽平原,睹斯情而不興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一股「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的情調,油然而生。陳縣長來到我的身旁,看著「平塹雲開」、「湖底嶺開路碑」及「金面大觀」,曾經到過日本東京醫學讀書的他,想起了當年祖母殷殷交代:「去日本讀書,是要學日本的精神而不是做日本人!」他凜然肅立。固然他感激日本的醫學教育,讓他能夠以婦產專科而成為軍醫,到處行醫治病,但民族精神的教育告訴他,我祖父陳輝煌是蘭陽平原西南開發的功臣,是北管福祿派的開山祖師,是蘇花古道的開闢先鋒,是中法戰爭的指揮將軍。日本人從清廷手中據有台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這塊石碑哪,竟然是兒玉總督和西鄉廳長的紀念碑,孰可忍,孰不可忍?就請魏老題字,讀書人要有擔當、要有膽識,要登高望遠,要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就題上「亢懷今古」吧!
幸虧當年汪金灶先生的刻字不深,刻石工拿來磨石機,左旋右轉,花費了好一陣功夫,將「平塹雲開」、「湖底嶺開路碑」磨平了。我這塊石碑,生來就是背負著解釋歷史的重責大任,從二十世紀的元年起,?北宜道路寫歷史;1965年的「亢懷今古」,要我如何下筆交代?好多人走過我的身邊,他們只看到民國五十一年和五十四年的字樣,那淺淺的「湖底嶺開路碑」四六文的字痕,泯滅了,我,怎能站得安穩?
徐惠隆說
又是一個世代了!北宜公路拓寬了!沿路上的魑魅魍魎,農曆七月的鬼魂靈異傳說逐漸消失,地上厚厚的冥紙在起風時,漫天飛舞如翩翩黃蝶的景象成為歷史。公路養護單位要求的是觀光道路的美化,彎拐的地方加上許多植栽,270度的彎道,成為人人怕怕的暈車道。
講到宜蘭的歷史地理,北宜公路是個狠角色,你看石牌縣界交界處的殉職碑,你看「平塹雲開」的豪情!1980年代之後,我這塊石頭就常常看見這位年輕人靜?地站在我身旁,不時拿起相機喀嚓喀嚓地拍照,晴朗天氣,他流著汗;即使陰天下雨,他也默默地站在我身邊,伸出手仔細撫觸著那曾經刻上又磨平的一面,他貼近臉龐,試圖將西鄉的碑文喚醒。
兒玉有錯嗎?沒有!西鄉有錯嗎?沒有!林才添錯了嗎?也沒有!那就是陳進東大錯特錯了?其實也沒有!
真相只有一個:台北、宜蘭之間的公路交通方便了。做為一個石碑的我,要說的是,我是怎樣豎立在那兒的?說實在的,我喜歡「平塹雲開」的豪情,我喜歡「湖底嶺開路碑」的況味,我喜歡「金面大觀」的浪漫,但我不喜歡「亢懷今古」的道德背負。
有人關心我,向文化有關當局提議:回復「平塹雲開」的原來面貌!他們又要磨平我一次,我受不了了。我想說的是:歷史可以被忽略,但不可被遺忘!有人接近我時,我會拼足丹田力氣,用力告訴他:我是一塊頑石,刻著不同時代的心聲!
詩不落國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mulonny/
絕手,如魔拂火
曹尼
顧問版主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2003-06-14,12:46 am
來自: 噶瑪蘭


回到 〈地誌詩〉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5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