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鯨向海詩集《通緝犯》

版主: 楊佳嫻

讀鯨向海詩集《通緝犯》

文章kama 發表於 2003-12-13,12:32 am

圖檔

陽光灑在肩頭
我們舒展如一本久未打開的詩集
生命終究太絢麗了
沒有一個詩句可以將它籠罩
希望,人間最後之芒
當所有的潮聲都遠去
只剩下我們垂老之軀
終究又相遇在這無邊的湛藍

原來海洋不是沒有回憶
它只是太過於巨大了

--〈浮生〉,《通緝犯》


今年夏天將要結束的時候,我一個人跑到宜蘭去旅行。艷陽下,在蘇澳的某處海灣,一個人坐在高高遠遠的堤上,俯瞰整個沙灘,還有無盡的太平洋。這時候,我想起了鯨向海這首〈浮生〉。我不會背誦任何一首現代詩,只會記得一些零散的字句,這首也不例外,事實上,我只記得「原來海洋不是沒有回憶 / 它只是太過於巨大了」這兩句,而且只記得大略的意思而已,但我仍然驚訝,曾幾何時,鯨向海的詩,已成為我頗為差勁的記憶體中,幾經磁碟重組卻仍「無法移除的檔案」。當然,我至少是個事後很勤於査書的人,所以從宜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翻找《通緝犯》,把這首詩找出來,並且用「後定」(後來才設定?)的方法,把這首詩輸入到我「宜遠行」的記憶裡。往後幾個月,我時常在腦中浮現〈浮聲〉這個詩題,很想把它寫出來…

一本詩集,很難得到恰當的評價。

我雖然只見過鯨向海一次面,電話也只通過兩次,但至少也算是「網友」。轉眼《通緝犯》也出版一年多了,我一直想寫點什麼,可是一直寫不出來。原因倒不難理解,因為我讀鯨向海的詩,多半都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說,如果一首詩,例如說艾略特的詩好了,讀完了要查很多資料,還要想破頭才能悟出其中的妙處,我自然會很有寫詩評的慾望。假如說讀一本不怎麼樣的詩集,意外見到幾篇很好的作品,也很令人振奮,想炫耀一下自己沙裡淘金的功力。至少,讀到討人厭的詩集時,會忍不住想要拐彎抹角地大罵一翻。以上三種情況都好寫詩評,但鯨向海的詩集都不是。讀他的詩,我幾乎完全同意,一路點頭到底,讀完後,就覺得意思已盡,我不用再廢話什麼了。通常遇到這種情形,只有採用兩種策略…

一是訴諸神秘。

就是說讀鯨向海讓人有一種「光」的感覺。好像電影「星際大戰」(The Star War)裡面的「光明原力」和「黑暗原力」的對比,鯨向海就是擁有那種「光」的詩人,可以激發出湛藍的能劍指劃大塊。果不期然,當我在個人新聞台留言版表達上述意見的時候,喜好逗趣的鯨向海被誘出水面留言回應:

嘿,這個詩的絕地武士的隱喻真絕。也許你這樣譬喻是有些意義,但是,我以為劇情的發展往往是原本看似永遠篤守正義、寬恕和憐憫的信條,一朝無法控制自己內心的憤怒就墮入了原力的黑暗面。原力的光明面承諾永恆的生命,但是必須遵守太多的條約。原力的黑暗面則給你至高無上的力量,任你毫無節制地使用。也許真正的詩人都應該是電擊的、火球的、死光的、鎖喉的,具備破壞性的才對吧。…
-- 2002-07-29 21:00:14 --

這證明訴諸神秘果然不失為一種騙取靈感的好方法,就像語意含糊的箋詩或預言,「讀者」自然會幫我想出好解讀「作品」的好主意,只是這次竟釣到了「作者」,讓我這「評論者」竊喜之餘也捏了一把冷汗。

另一策略就是類比。

這時候就要說:「鯨向海與青年郭沫若(最好的部分)有些相似(這樣說定遭鯨迷追打,但青年郭沫若其實頗為美好呀!):他們都研習醫學、詩中的思維帶有某種泛神論的色彩,追求某種如古希臘美少年的壯麗,其語氣具有令我羨慕的光明呼喊的氣勢。」這樣講的好處是可以用郭沫若佔篇幅,例如強調學醫的知識背景與泛神論的關係啦,醫學系學生寫現代詩的傳統啦,郭沫若與胡適之其實構成了白話新詩的雙元革命啦等等,這樣就很容易把很多線拉扯到鯨向海身上去,把他網起來。說到網,嘿嘿,不也有很多評論者用「訴諸網路」的辦法,來評論鯨向海嗎?

但是,這樣是不行的!

那麼,該如何讀《通緝犯》呢?既然不能投機取巧,又不能假裝不認識他,講些什麼鯨向海(1976- ),本名林志光,國立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等等的客套話,我只好用一些笨方法從頭開始。首先,《通緝犯》收錄的61首詩中,有48首詩曾在平面報紙、雜誌與詩刊中發表過,比例高達78%。另一方面,這些詩全都在網路上發表過,回顧鯨向海在各大學BBS詩板上的創作紀錄,其作品數量與發表起迄日期,可以約略整理為以下表格:

表一、鯨向海在各大學BBS詩板「精華區」的作品數量
--------------------------------------------------------------------------------------
.中山大學BBS站「山抹微雲」(telnet vicky.nsysu.edu.tw)
MODERNPOEM版精華區,收錄110首詩(1997.02.26-2002.10.03)

.政大BBS站「貓空行館」(telnet bbs.cs.nccu.edu.tw)
POEM版精華區,收錄73首詩(1997.07.16-2000.12.19)

.海洋大學BBS站「田寮別業」(telnet jct.ntou.edu.tw)
POEMAKER版精華區,收錄86首詩(1998.03.23-2003.02.26)
--------------------------------------------------------------------------------------

兩相對照可以發現,鯨向海在網路上發表作品的態度其實頗為謹慎,平均起來,鯨向海的網路作品中約有六成被他自己選進《通緝犯》,而《通緝犯》中的作品又幾近八成曾被平面刊物的編輯選刊。我想只要是寫過詩的人都知道,詩要選,而詩人本人往往是最嚴厲的挑選者,我想大多數詩人篩選自己的詩,頂多頂多只會十取三、四而已。倘若鯨向海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大多是草稿或習作,絕不可能將如此高比例的詩選進自己的詩集裡,而《通緝犯》中高比例的發表率,也可以證明鯨向海自選得不差。所以,鯨向海的網路作品,其實已經是他自己的「選集」了,值得「網路詩」的評論者注意。我想這可以說明鯨向海是以認真的態度,將「網路」當成正式發表的「媒體」,而《通緝犯》這本詩集,則似乎更看重平面刊物編輯的意見。

然而《通緝犯》仍然是一本新鮮感與前衛感十足的詩集,由此觀之,鯨向海的作品擁有絕佳的平衡感,能在平面刊物編輯較穩重的詩學觀點和青年讀者旺盛的感覺力之間,取得最大公因數。這從鯨向海的作品獲獎紀錄,也可以看出來,他曾獲得:全國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以及第一屆PChome Online明日報網路文學獎首獎,其中最後一個獎項,要先通過網路票選的「人氣」競賽,足以說明其作品「雅俗共賞」的程度。不過反過來說,這會令我更想去評論《通緝犯》以外的作品,坦白說我更喜歡平衡感不是那麼好,但卻超越「雅」、「俗」之外,更能突顯詩人獨特視角的作品,而我也更享受這種「鉤沉」的樂趣,例如說〈初次見面〉:

--------------------------------------------------------------------------------------
發信人: eyetoeye (鯨魚眼Sam), 信區: poemaker
標 題: 初次見面
發信站: 田寮別業 (Sat Apr 11 07:30:07 1998) , 站內信件
--------------------------------------------------------------------------------------
〈初次見面〉

『哈吉美瑪稀蝶。eyetoeye迭濕。
兜走遊樓溪谷。噢給那一襲馬詩。』

在一同學習陌生語言的課堂上
受嚴重污染的自我介紹喘息著
一個在句型空格前煞車不及的名字
撞傷了這些年熟背的文法規則
你從對流層探出美麗的景象
哀愁的二氧化碳瞬間飽和
我臉上的溫室效應
紅外線POST反覆折射
濃稠的空白鍵在天空湧動
整個城市的酸雨跟著我坐下。

行過多霧的語法
廉價皮鞋盲目地發聲
學生證的殘骸沈默在年獸的深海
曾經想要揚帆前往的島嶼
一一感染流行性失語症。
(在一同學習陌生語言的城市裡。)
路過的名字卻不會遲疑
宇宙是一直在前進
語言也是的。

『蛤臍霉螞畸蝶。eyetoeye跌死。
兜走蝣髏鼷骨。嘔給那一蓆馬屍。』
--------------------------------------------------------------------------------------

現代詩的本質,正是「學習陌生語言的課堂」,而詩正是詩人「受嚴重污染的自我介紹」,當詩人的「名字」出現,就「撞傷了這些年熟背的文法規則」,而一般人的「語法」,只是一大群人用「廉價皮鞋盲目地發聲」,而「宇宙是一直在前進 / 語言也是的」。這首詩的新語言,正是一前一後那兩句既諧音又達意的「自我介紹」,更有趣的是,前面那句呈現了傳統詩的「華麗」,而同一句話,到後面卻變成了現代詩「怪誕」(grotesque),而此一過程,是假托某異國語言——日語——加以完成,這其間的比喻和象徵,可以說明太多現代詩的事情,令人拍案叫絕,而其幽默逗趣的程度,又令人噴飯髮指!我想所有讀者與鯨向海「初次見面」,大概都有這樣的感覺吧!

總之說了半天,我就是沒有正面追捕《通緝犯》的內容,這就是寫詩評的苦衷。若要說起《通緝犯》中的「雪」、「鳥」、「海」、「拜詩」、「妖狐」、「男體」等等主題,當然有許多話可以講,但對於鯨向海的讀者來說,這些還需要我講嗎?就算要講,我也根本講不過堪稱頭號讀者的楊佳嫻。所以,又到了寫參考書目的時候了,這真是評論者歡樂的一刻呀!日前在報上讀到蔡振念的詩〈某篇詩論的參考書目〉,其中一段窩藏了「通緝犯」,正好讓我以此結尾——

在盡是魅影的城國
在冷戰的年代
如果敵人來了
可能,不可能;我這
滄桑男子,成了
捉賊記裡的通緝犯,演出一場
無血的大戮,一個
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


參考資料

鯨向海,《通緝犯》,(台北:木馬文化,2002)。
楊佳嫻,〈詩的案發現場,美學的緝捕〉,《中央日報》,2002.07.28。
______,〈你鋒芒而來,我將粉身而去:現代詩觀察報告〉,《聯合文學》,第227期,2003.09,頁126-131。
渣妹,〈日常的糾纏∕神性的糾纏:側寫鯨向海〉,《文訊》,第204期,2002.10,頁87-88。
嚴忠政,〈用自己的鰭,界定自己的海域:鯨向海的經驗模式探析〉,《創世紀》,第134期,2003.03,頁147-150。
楊宗翰,〈台灣文學七字頭人物〉,《自由時報》,2001.12.28。
蔡振念,〈某篇詩論的參考書目〉,《中國時報》,2003.12.07。
kama
現任版主
 
文章: 690
註冊時間: 2003-06-18,11:39 pm

回到 〈屏息的文明〉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8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