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詩戀──讀蘇紹連「少年詩人夢」>

黃里:本名黃正中。出生年月:1961.12。東海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畢業,目前任教於台東縣國中。得2011第六屆文創獎新詩首獎。出版詩集「忑忐列車」(秀威,2014)。詩作於2012卷大陸<大詩歌.散文詩>入選

版主: Taiwan Poetry, 黃里

<跨越時空的詩戀──讀蘇紹連「少年詩人夢」>

文章黃里 發表於 2013-04-10,2:39 pm

<跨越時空的詩戀──讀蘇紹連「少年詩人夢」>

  2013新年元旦連假,當馬路上、遊樂景點,人車繁鬧的時候,於深冬寒流的震懾下,你遠避人群,躲在家裡。四天,一本迎回詩初衷生命與熱情的書,陪伴你。蘇紹連老師的「少年詩人夢」,讓你帶著如同跨年的興奮期待,一路也像小孩般,不想停下來地聽著作者娓娓道來,與詩的戀結情愛。

  你開始讀「自序」,竟錯覺作者是在說自己。蘇老師變成韓波?雖然他們同樣是從十六七歲就開始寫詩,曾經先後是超現實主義的開拓與變新者,但韓波像慧星般的挫筆,作者說「令人嘆息!」。你欽服蘇老師的堅持到底。他引述韓波一句「我固定所有的暈眩」,也在書中效法「剖析自己詩作的內容」,好像找到了自己「年輕心靈上價值觀的定位」,「驚心」的潛藏力量。韓波的「這戰爭單純如音樂的一小節」,蘇老師解釋,文字,也能進行一場和平的生命論理。

  你覺得這樣的序言,很酷。

  你讀卷一,有時是老師職業習慣性的發問方式。你上這些「詩課」時有些不專心,抱怨聽不太懂,頻頻要老師舉個例子,示範詩作。像什麼叫「間接反映」、「文字的流浪性」?如何做詩才能「破格」?寫實的詩與「非寫實」又怎麼分?你上課真的很不專心,後來蘇老師不是說了嗎?「詩,可以學,但不可以教。」(卷五)。你鼓勵自己慢慢耐心地體會。

  你又舉手了。你問相似的課程能不能放在一起?例如談詩情志不應過度看重概念與知識的道理,或講有關詩的意象,論及詩的特性、書寫行動、讀詩觀點,這些主題比較相近的課程,若能排放相鄰,你覺得聽起課來觀念比較能連貫。後來你明白了,這樣要求不正是在強調詩的「理解性」?蘇老師不是希望你能直接去「感受」嗎?上課要認真。

  卷二「少年的詩人札記」,起頭你就陶醉在蘇老師年少至半百時的回想,他騎著似楊喚童話中的白馬初抵詩的王國,展開自我心靈流浪。在詩的鄉愁旅程中,一路多位貴人扶持相助。你感染老師總是能聽到「誰在遠方哭泣呀」(瘂弦.歌),開始知覺到自己的淚腺也在膨脹,羨慕詩人對詩,忠貞的戀。

  「詩人的二十歲和五十歲」中那一首<二十歲已相當老了>,你覺得寫進了很多人的心坎裡。從二十歲「浪漫的情懷與悲涼的氛圍」,老師年過五十時卻對詩的玩心,非但絲毫未減,還變本加利,開始大肆揮舞「超文本」的旗幟。在此雖然宣示了:「『超文本』的形式已是現代文學創作者考慮選擇的方向」,但也為卷四中,兩個網路詩人現實的瓶頸,及超文本作者應如何「在文字與圖像的困境裡」自我解套,埋下了憂慮「超文本」該如何永續呈現的不安伏筆。

  讀到這裡,你終於稍能體會,為何蘇老師說寫詩是「孤寂的遊戲」。在這一篇短文裡,你除了細心地幫作者分析歸納了七種四十年來玩寫詩遊戲的方式(你相信遊戲也有層次境界的進化歷程)。若對散文詩有興趣,你一定要小心仔細看老師如何描述他「用扮演角色的方式寫詩」。你興奮於意外地找到了一條秘笈。

  你雖然上課悟性不高,還好你很喜歡發問,而且在這一節下課前提出了一些問題。在「張愛春明」篇中(光是這個標題,想不看都不行),小說直述性的語碼與詩的語碼不是衝突的嗎?「小說詩」該如何均衡表現?在「答林婉瑜通訊訪談稿」中,什麼是老師評詩時重視的元素?在「回憶我的第一本詩集」裡,為何預言從<茫茫集>輯五「魂與床」可以集結成新的詩集?又何時誕生?你希望別的學生也能自己找到答案。

  卷三是「少年的詩作自剖練習」,是老師可能啟發自韓波,但是屬於自己的<文字的鍊金術>。因為「我一向贊成作者解說自己的作品」(散文詩自白書序),老師自己也身體力行。只是呀,你又感到困惑了。

  例如在「兩隻蟲吃的方法/解析兩首散文詩<一隻寫散文詩的蜘蛛>和<草履蟲>」中,你不解作品為何可以如此「意在筆先」?其準確度有辦法以相同主旨的維向表格來加以分析?還是作品先自然完成後再做的心路剖訴?或正如同卷四中「與超文本經驗鏈結」裡所言,「超文本作者不一定先寫出作品文本,但編寫一個演出腳本是必要的」。

  就你自己剛起步練習散文詩的經驗來說,你相信是後者。散文詩在下筆之前,是可以先預想一個粗略的藍圖。至於該如何讓它驅向於作者所期待的樣貌,那可能就如老師在吹鼓吹論壇回覆文章時所說的:「詩創作過程,往往會偏離『一開始我想表達的意思』,邊寫邊調整(刪減或加入),以得『最佳狀態』。取捨之間,有靠作者的經驗和智慧了。」

  卷三末一篇「目擊成詩,遂下千年之淚/<隱形或者變形>散文詩集中的淚水意象」,你終於被老師的詩人之淚浸濕。這一篇絕對是此書的「鎮書之寶」。如同陳義芝暗示,「含著淚」幾乎是蘇老師許多作品的重要意象。你在此文中同樣與「孤寂的遊戲」類似,錯覺於千古至今的眼淚,也會有層次境界的分別嗎?在這一篇指出千年至少有七種的淚水,經老師變形、轉化、重疊;滲透、時空隔離、移情,和全面的至情扭曲書寫,竟有了脫胎換骨的呈現。老師說杜甫的偉大是他所不能及的,這是站在所關心事物的大小不同來看;但他也認為,有些題材是杜甫的詩作中很難找到的。「哭」這一回事,也能是很高深的學問。

  關於這一篇中的「三、叢菊兩開他日淚」,還有一件事你沒有把握到底說得對不對。那就是蘇老師引用攝影的技術,解析了自己的散文詩作品<離鄉>及<逆光人像>。文中指出多處特寫鏡頭與影像重疊的技巧,是隱藏於文字背後的意象運鏡,似乎有別於羅青「錄影詩學」之直接在詩面語詞間掌鏡的手法。

  到了卷四「少年的網路詩風雲」,你知道這是老師的另一強項。之前提及的那兩個瓶頸,第二點嚇壞你了,你不敢說出來,怕也嚇壞了別人。卷中當然最精彩的是,老師分享創作超文本詩文的甘苦經驗。你覺得蘇老師對開拓詩文的嶄新表現,充滿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狂熱與赤子真情。他竟然問:「如果地球毀滅,隨身硬碟空間只給你三首超文本詩的空間,你會帶走哪三首?」你忘不了他的答案。

  「地球毀滅」?這樣說其實是很感傷的。但是你比較實際地想到了一個超文本無法輕易推廣的可能原因。依賴電子產品閱讀的超文本詩作,尤其是動態的類型,雖然目前幾乎每個人身邊都不乏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但是產品與系統軟體的類型品牌繁多。由單一或少數套裝程式設計而成的超文本詩作,在其間的彼此相容性問題,龐雜且不易整合,更不必提這些產品翻新的速度了。你感到人類對書本紙張的依戀,一時還真的很難離捨。

  但蘇老師就是有這種明知其難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理想。

  那一天下午,你快要捨不得地讀完卷五了,你讓冬季午后冷冽的時光停滯,故意放慢每一個動作,為自己沖泡著一杯溫醇的原豆咖啡,一如多日來讀著這一本書。因為你正品聞著「少年的大肚山詩友們」中,詩人朋友間那樣香濃的情誼;且領悟到了,生活中的智慧,並非哲人思想家的專利。更多真正對詩、對生命有見地的無名好漢,可能隨時就出現在你身旁。

  這是你西元新年後仔細看完的第一本書,你驚訝於怎麼會讀起來如此投入與順暢。你用2B鉛筆在書內潦草地寫滿了註記與重點,好像又回到了學生的時代,但這不是教科書。因你隨著作者主旨分明的章節、自然流轉的筆風,更因「詩」的結緣,與老師在多處竟感靈犀相通。蘇紹連老師以此書帶領你跨越時空,一探詩人長年以來對詩的迷戀之內心鉅細靡遺的自剖。(2013.元月)#
頭像
黃里
卸任版主
 
文章: 5131
註冊時間: 2011-05-13,2:02 pm

回到 黃里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8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