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作為一種隱喻—用大難折射人性的疾病文學

版主: 林德俊

瘟疫作為一種隱喻—用大難折射人性的疾病文學

文章林德俊 發表於 2003-07-21,6:56 pm

歷經SARS劫歸來,台灣社會驚魂甫定,慶賀酒會上彈開瓶口軟木塞濺灑出來的不只是香檳,一起濺灑出來的還有那積壓在層層陰霾底下的鬱悶情緒、被警戒的口罩堵住出路的恐懼不安。沉寂的街道又恢復了生機,所謂「生機」也不過就是平時的狀態,街道只是平時的街道、人群就是平時的人群,這個「平時」此時竟顯得那麼彌足珍貴。

對多數人而言,生活會漸漸步入常軌,惡夢將被遠遠拋開,然而在這場戰役當中,有些人受創特別嚴重,犧牲了親友,有些人站在最前線,明知前有漩渦最終仍鼓起勇氣游過去,對他們而言,這是一段無法抹滅的記憶,就如同小說《瘟疫》(桂冠出版)的終曲對領頭抗疫的醫生所描述的:「當李爾聽著那從俄蘭城升起的歡呼聲,他想到這些歡樂永遠都是朝不保夕的。他知道一些事情是這些歡呼的群眾所不知道的,但他們卻可以在書本上看到:黑死病的病菌不會死滅或永遠消失……」,這段話透露了一股強烈的「風險意識」,這個社會學上的術語意思是說,我們目前所擁有的一切都充滿了風險,健康、財富、親人……隨時會被一場虎伺多時的橫禍所吞噬,化為烏有。

也許這就是災難所帶來的教訓吧,任何一場災難都在調整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待逝去歲月的方式、面對未來日子的態度乃至生命的終極價值觀。法國存在主義小說家卡繆所寫的《瘟疫》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一場發生在二次大戰年間法屬阿爾及利亞小城的鼠疫,把一個平凡無奇的地方轉變成一座煉獄,個人的命運被捆成集體的命運,人性百態在巨變之中顯微,當日常被瘟疫打破,人們開始思索日常的本質、瘟疫的本質,思索的工具不只是大腦,還有血與淚。

這部小說的完成,同時也是一個隱喻的完成,並且透過人物角色所說的話明白地表露出來:「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瘟疫」、「可是『瘟疫』又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生活,如此而已」。瘟疫的討論被提升到一個形而上的層次,疾病的傳染,其實連帶著恐懼的傳染、怪罪的傳染、悲痛的傳染、退縮的傳染、勇氣的傳染、希望的傳染……,當有形的瘟疫消退,卻有些人再也找不著平安,另些人則改以反思性的生活取代過去行屍走肉的荒謬日子。任何邪惡力量總是帶來犧牲者,以及他的朋友:光明,絕望中的新生力量。

另一部同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也傳達出類似的隱喻,但顯得更加嘲諷,葡萄牙小說家薩拉馬戈撰寫的《盲目》(時報出版),陳述一個不知名城市、不確定的年代裡,莫名的傳染性盲目症大肆蔓延,奇怪的是,當雙眼被剝奪,人們反而「看見」了平時所看不見的,小說最後導出了「我們本來就是盲目的。盲目卻又看得見。看得見卻不願看見的盲人」這樣一個驚人的命題。

在章緣的小說《疫》(聯合文學出版)當中,傳染病被安排作為一群中年男女在婚姻、事業、生活各方面不同瓶頸的隱喻,它是故事的背景,也是人性的見證。幾本以瘟疫為主題的疾病文學,在此時此地翻看,有著「情境閱讀」感同身受的效果,小說對於疫情發展細膩且戲劇的描繪,彷彿在為剛剛過去的大難紀實,令人不得不佩服寫作者的功力。從他們的作品我們看見了,瘟疫的意義總是延伸到瘟疫之外,或者,那些看似與疾病無關的才是真正的瘟疫。

【延伸閱讀】
屋頂上的騎兵
作者:JEAN GIONO/著
譯者:林志芸
出版社:皇冠


新少年力量:16歲少年課室與病床間的文學戰記
作者:郗昀彥/文
出版社:大塊文化

我還有一隻腳
作者:周大觀作
出版社:遠流

病愛與救贖
作者:羅葉/著
出版社:木馬文化

疾病的隱喻
作者:蘇珊.桑塔格/著
譯者:刁筱華
出版社:大田

癲狂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精神病史
作者:米歇爾.福柯
譯者:孫淑強,金筑雲
出版社:淑馨
文學與藝術
都是社會
林德俊
版主‧論壇贊助
 
文章: 52
註冊時間: 2003-06-12,12:31 am
來自: 動物園

文章6B筆 發表於 2003-11-10,9:03 pm

秋冬之際,天氣轉涼,SARS瘟疫是否再起?
是否總統選舉的話題也如同瘟疫一般蔓延?
文學,該如何適時的反映甚或予以救贖?
6B筆
編選小組
 
文章: 1996
註冊時間: 2003-08-22,5:18 pm
來自: 意象轟趴密室


回到 〈小熊談詩論藝〉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