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維繫與發展—網路文學社群的苦與樂

版主: 林德俊

聚合、維繫與發展—網路文學社群的苦與樂

文章林德俊 發表於 2003-06-12,4:08 pm

【前言】
世紀之交,網路文學社群/區漸漸勃發,紛紛躍上各種文學媒體的專輯,成為文學座談研討的焦點,文學界一時之間波濤四起風起雲湧,彷彿以往的創作環境將因網路的出現而被徹底顛覆掉。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網路文學社群的存在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好像資訊傳播從報紙時代進入廣播時代,又從廣播時代進入電視時代,人們習慣了收聽廣播之後,報紙並沒有消失,習慣了收看電視之後,廣播也沒有消失,我們只是有了更多選擇,我們也許會在使用上對它們進行功能區分,吃早餐時看報紙、開車時聽廣播、晚上休閒時看電視、追求深層知識及心靈滌洗時讀書……。
網路文學社群確實具備了一些不同於傳統創作環境的特質,但也有許多共通之處,本文將從聚合動因、社群維繫、組織結構、社區變遷諸面向,探討網路文學社群的興起、經營與發展,引領讀者認識此一新興的文學社會現象。
【聚合動因】
從個體的角度,人們參與網路文學社群的動機不外乎:
一、追求作品的發表空間
二、追求與同好的互動空間
三、追求作品的存放空間
四、追求孕育新型態作品的空間
五、追求創作的動力
六、追求文學運動
在網路上發表作品較在傳統平面媒體上發表作品更為自由(不受拘束)、快速,尤其網路還兼具互動、儲存等功能,而且方便(跨越時空、不必同步上線)、便宜(低成本),新的文化環境亦有助創造新的文學作品、開啟新的文學運動。
從社群的角度,集結對文學創作有興趣的人口乃各個網路文學社群共同的聚合動因,所謂「同類相聚」,因志趣相投、生活風格相近而相遇,從而想要擁有一個更固定、更長久的交流機制,社群於焉形成,這裡所指的交流,有創作(資訊)分享,亦有情感互動。有些網路文學社群除此之外,還有更積極的企圖,企圖培養創作者(如「田寮別業」BBS藝文專業站)、推廣文學(如明日報個人新聞台「我們隱匿的馬戲班」逗陣網),有些甚至以社群名義辦理小型文學獎來促成這兩個目標(如「喜菡文學網」和「楓情萬種文學網」)。
【社群維繫】
社群認同基礎與社群聚合動因息息相關,聚合的原由可能涉及一些機遇性的因素,認同基礎則是社群能否長久維繫的大關鍵。筆者曾對網路詩社群成員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註),透過「什麼樣的台是您比較會去造訪的?您比較希望跟什麼樣的人互動?您比較美好的互動經驗為何?」來探尋網路文學社群的認同基礎,根據受訪者回答,可歸納出四種認同基礎:認同高檔文學素質、認同優質台主(管理人)風格、認同某種共通觀念、認同某種互動氛圍。
無論是個人台(版)式的小型文學社群的或由台(版)群網絡架構出的大型文學社群,高檔文學素質、優質台主(管理人)風格、理念實踐、特定互動氛圍是否維繫甚至持續推進,關乎社群人口的去留。以田寮別業詩版群為例,社群成員普遍感受到人口流失的問題,其始因涉及WWW詩社群的「吸人」效應,一些版主及讀者分力參與其他網路文學社群之後,使得田寮原有的發表盛況及互動氛圍減弱,此時當新進者踏入田寮,將感受不到高峰期的熱力,對其吸引力自然微弱。
當社群「變樣」,其他未「轉檯」的舊成員面臨到一個抉擇:放任社群陷入冰原期危機,或者用更大力氣耕耘之,透過一些鼓吹或活動來重塑社群意識,幫助社群邁向另一個成長階段。無論朝哪一種方向發展,社群變遷是無法避免的了。
【組織結構】
關於網路文學社群是否應該組織化,不同社群成員有不同看法。無論如何,長時期的聚合必有一套常態模式,社群不可能完全沒有組織,只是組織化程度有別,組織化程度愈高,愈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及目標,社群事務的份量便較高,例如「我們隱匿的馬戲班」在成立之初有為社群成員出版實體書合集的計劃,這個計劃,讓成員必須在社群日常事務之外額外投注一些人力、財力。究竟社群組織應該緊密或者鬆散?組織結構緊密可以帶來穩定化的效果,例如「我們隱匿的馬戲班」以成員輪值方式來執行管理者「推薦不下線文章」機制,使得推薦文章的更新頻率相當穩定,整個文學社群給人的「秩序感」便較高。
當社群管理者具備了「團隊」規模,則該社群往往有較細密的職能規劃,並需要一組人來營運執行,如此社群組織化程度便較高,「喜菡文學網」和「楓情萬種文學網」即屬於此類社群。但是組織化卻可能讓部分成員感覺受到束縛,此類成員往往社群意識較低。其實加強組織化後所帶來的重擔,主要還是落在社群管理人身上,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執行社群職能規劃、進行一些例行互動,犧牲掉部分創作與隨性互動的時間。以團隊方式執行管理確實能把重擔分攤,然而當管理者構成「團隊規模」,團隊本身亦須管理,當團隊須設計一套制度來管理,社群組織化程度就更高了。
【社群變遷:問題與發展】
社群一旦形成,便開始其社群發展歷程,台灣現有的網路文學社群,幾乎沒有一個社群年齡超過十年,皆相當年輕,雖然年輕,其發展歷程卻已經可以從階段、分期的角度去分析了。社群變遷可概分為「正向變遷」與「負向變遷」兩種。正向的社群變遷如:
一、社群成員文學成績成長
二、社群設施改善
三、社群知名度提昇
四、社群意識提昇
五、社群言談素質提昇。
負向的社群變遷往往由社群問題造成,歸納起來,網路文學社群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匿名攻擊:嚴重時會惡化社群互動環境。
二、論戰激情脫軌:社群互動倫理缺乏導致的結果,嚴重時也會惡化社群互動環境。
三、商業體系的權力優勢:社群平台非自行建置的社群特別容易面臨的問題。
四、外界對社群污名化:主要是源自實體文學社群或平面媒體的誤解。
五、社群管理權力的濫用:這是極難防範的社群問題。
六、社群參與由熱到冷:嚴重時會導致社群人口流失。
七、線下聚合不易:線下聚合可加強社群凝聚力,但時空隔閡、時間協調是一大問題。
八、組織化程度提昇有限:組織化可加強社群整合,但人力等資源是一大問題。
九、社群發展資源匱乏:主要是人力、財力、技術資源上的匱乏。
十、駭客入侵:嚴重時會癱瘓整個社群平台,甚至導致資料流失。
網路有其多功能及方便性,卻也有其特殊的問題。以上諸種社群問題,有些彼此高度關聯,例如要對付駭客入侵,社群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網路技術支援,而若要提昇組織化程度,則往往必須投注更大的管理人力。另外,以上所列的問題並不具備普遍性,例如有些社群並未把線下聚合及提昇組織化程度視為重要目標,當然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既然成員們日常在社群裡從事文學及相關交誼活動,理當具備一定程度的社群精神,除了享受權利也該盡義務(不一定是明確規範的義務,而是一種為眾人著想的公益心態),當社群問題出現時不能完全事不關己,才能幫助社群正向發展,畢竟,優質社群環境有賴集體的營造與維持。
【結論】
在網路化時代,建立一個社群的經濟成本極低,有些平台甚至是免費提供的,只需去註冊申請即可。不過,經營一個社群並未因此變得輕鬆容易起來,文學社群的聚合經常是一開始各方同好蜂擁而至,然而一但熱情消退,成員四散的速度也快,僅存的幾位核心成員,支持其走下去的,往往是當初一份對文學的信念與理想。要維繫一個文學社群,你必須投入它、提昇它,那需要的是堅持、努力甚至是犧牲,這道理,我們早就從辦詩社、編詩刊的前輩們身上看到了。
【註】見2003年春季號《創世紀詩雜誌》134期上刊登的「網路詩社區的參與經驗—數位世代詩人小談」紀錄,未經刪節的訪談全文收錄於「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兔牙小熊詩磨坊(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erato/index.html)。
文學與藝術
都是社會
林德俊
版主‧論壇贊助
 
文章: 52
註冊時間: 2003-06-12,12:31 am
來自: 動物園

Re: 聚合、維繫與發展—網路文學社群的苦與樂

文章6B筆 發表於 2003-08-26,9:56 pm

林德俊 寫:【結論】
在網路化時代,建立一個社群的經濟成本極低,有些平台甚至是免費提供的,只需去註冊申請即可。不過,經營一個社群並未因此變得輕鬆容易起來,文學社群的聚合經常是一開始各方同好蜂擁而至,然而一但熱情消退,成員四散的速度也快,僅存的幾位核心成員,支持其走下去的,往往是當初一份對文學的信念與理想。要維繫一個文學社群,你必須投入它、提昇它,那需要的是堅持、努力甚至是犧牲,這道理,我們早就從辦詩社、編詩刊的前輩們身上看到了。



一個可以隨時加入新成員,且長期維持下去的社群,
只要這個社群的口碑佳,是不怕部份成員的消退的。

文學社群不該是熱情的聚合,
檢驗一個文學社群,
是看其發表的作品,
不是看其留言量或點閱率,
那種呼朋引伴的留言量,
對社群的水準並無助益,
而以點閱率的多寡來視為人氣的,
有時是可以作假。

6B筆
編選小組
 
文章: 1996
註冊時間: 2003-08-22,5:18 pm
來自: 意象轟趴密室


回到 〈小熊談詩論藝〉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