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民<病>by廖經元 十月 06, 2003

廖經元,吹鼓吹詩論壇第一任〈分行詩〉版主

版主: 編選小組

孫維民<病>by廖經元 十月 06, 2003

文章6B筆 發表於 2010-12-14,10:43 pm

孫維民<病>by廖經元


病/孫維民

我們憎恨彼此,卻又不能分離
如同多年多年的夫妻。

當初,一定也有愛的
我曾追求過它?
更有可能只是無知
因為年輕─

總之,這場婚禮持續至今
我們如此地熟悉對方,
它在我的裡面
我在它的裡面

如此親密地了解
彼此的脾氣:一個陰鬱的眼神
一陣輕微的痙攣
即能洩露所有的心事

我們努力地小心地,維持著
一種平衡─
失去平衡的一方
將被殺死

或許,仍然是有愛的:
我若死了,它也無法存活。

  關於「病」,是我偶然在台北文學獎作品集中讀到的一首難忘的詩,出自孫維民的「異形」一書。這首詩的意象抓的精闢而新穎,又能切合眾人普遍的思考模式與感受。為了說明此詩的內涵,不能免俗我打算先以逐字逐句的方式介紹這首詩。
  
  我們憎恨彼此,卻又不能分離
  如同多年多年的夫妻。
  
  首句以破題的比喻,將病與宿主(即主人翁)形容為一對結褵多年的夫妻。但宿主身體與病呈現肉搏對抗的局面,所以產生著憎恨的情緒。
  
  當初,一定也有愛的
  我曾追求過它?
  更有可能只是無知
  因為年輕─
  
  最初,夫妻之間在尚未成家之前是情侶的狀態,充滿著純粹的浪漫。因此常有人說:「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的矛盾隱身其中。已成為夫妻者,常常會聯想起從前伊人對於自己的殷勤求愛。這樣的回憶,便不免充斥著感嘆與惋惜,惋惜那場無知的相逢,促成兩人最後的結合。以此喻病,又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的諷刺概念。年輕人的文章多是無病呻吟,明明沒有痛苦,生活也過得富裕,卻為了情感洋溢而發乎奇想,揣摩自己遭受各種旁人無所知之挫磨的感傷。作者總歸以兩字「無知」便將其囊括。
  
  總之,這場婚禮持續至今
  我們如此地熟悉對方,
  它在我的裡面
  我在它的裡面
  
  經由前兩段的解釋,此段非常容易了解。即稱此病纏綿肉體恆存迄今,並沒有離開的念頭。病既存在宿主的體內,宿主也常常進入這樣病態的構思以達到某種失意的抒發,或藉以獲得詩句的形成。彼此戀戀不捨互生互蝕。像是平凡人乏味至極又苟延殘喘的婚禮,一決定就是一生。具有難以輕易割斷的情愫與現實羈絆。
  
  如此親密地了解
  彼此的脾氣:一個陰鬱的眼神
  一陣輕微的痙攣
  即能洩露所有的心事
  
  因為病如自己的伴侶,肉體發生的每一件舉動都能被對方看清,無法隱藏。因為親暱的緣故,肉身的心事就難免被迫坦承佈公,讓另一半盡收眼底。
  
  我們努力地小心地,維持著
  一種平衡─
  失去平衡的一方
  將被殺死
  
  愛情的極致,據稱是徹底的佔有。殺死的行為,不過是為了讓對方永活於記憶之中。保持其完好與完美無暇的一面。換之為病,則形成一個恐怖的平衡。必須小心翼翼,警覺對方的舉措,有沒有可能搶奪自己領域的前兆。有生過慢性病的人都曉得,日日夜夜的惕醒警防是免不了的最終防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對方吞下。此段,我個人覺得有黑寡婦般,以夫肥子的昆蟲病詭。
  
  或許,仍然是有愛的:
  我若死了,它也無法存活
  
  末段銜接首句,也有看透病不過是生老病死四種行為輪迴之一態而已的挑釁宣言。亦是由於愛的過濃、過極、過深,病與肉身之間,就有了結束某一方的默契。隱約有著愛憐與恨,出世與救贖前奏的意味。
  一首詩並不一定要求深求澀,節奏穩當而譬喻妥致,才能獲得共鳴。對於孫維民,我是不熟悉的。一直到了意外接觸了文學結集,才有興發現這位優秀的詩人。孫維民的風格迥異而形式多變,喻旨掌握獨到,是很棒的參考讀本。

  作者簡介:孫維民,1959年秋天生於嘉義政大英語系畢,輔仁英研所碩士,成功大學外研所博士班肄業。十五歲開始寫詩,曾獲第十三屆和十五屆中國時報新詩獎評審獎和首獎,中央日報新詩獎第二名,和第三名藍星詩刊屈原詩獎第二名,台灣新聞新詩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詩集有《拜波之塔》、《異形》、《麒麟》。
6B筆
編選小組
 
文章: 1996
註冊時間: 2003-08-22,5:18 pm
來自: 意象轟趴密室

回到 〈天人五衰‧動情激素〉廖經元作品集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