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詩:〈小海洋〉附: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楊孟蓉的論文

超文本詩:〈小海洋〉附: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楊孟蓉的論文

文章蘇紹連 發表於 2004-11-11,5:44 am

圖檔

原作品連結:
http://myweb.hinet.net/home2/poetry/flashpoem/mi03-26.html


底下研究論文只刊部分,完整的論文需以word文件排版,並加圖示,才是論文的全見版。

互動式網路詩於語言學理論教學上之應用---以米羅‧卡索《小海洋 接合詩練習曲》為例
          楊孟蓉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

壹、 引言

自九0年代以來,網路儼然成為另一種新型態的文學場域。透過拼貼(collage)的過程,網路詩的原創作者釋放寬闊的空間給網路讀者,由讀者自己來繼續創造認為最合適的文本。在後現代的文學思維裡,紙面文本已然不能再獨攬文學傳遞的霸權,網路教育的普及使得電腦使用率大為提升,電子科技不再是高知識教育下的專利,而將成為一種對基本的生活型態。

據教育部統計處已完成的「大學生時間運用調查」,這項調查是以網路調查方式了解一百卅九所大學校院、一萬七千六百九十七名日間部學生去年的時間運用情形。其中,上網占大學生假日主要休閒活動的第二名。由此可見,網路世界對於大學生來說,是熟悉不過的閱讀訴材。本論文試圖從網路詩的互動模式切入,引導學生將網路使用行為與傳訊理論作一聯想操作的練習,希望能藉由訊息傳遞、接收的具體實踐,讓抽象的語言學理論更生動化、具體化地為學生所吸收。

貳、 互動式網路詩作為語言學理論之具體呈現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來,隱喻認知是人生而具有的能力(Lakoff,1980),隱喻性的語言(metaphoric language)不只出現在文學之中,富圖像概念的動畫、影片、圖片更能夠激發讀者使用隱喻認知的能力。若教學者能夠援引生動的多媒體教材輔助語言教學,使學習過程生動活潑化,進而達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效果。

  在語言學理論的教學中,尤其適合以互動式的網路來說明無形的語言傳訊過程。如雅克慎(Roman Jakobson) 著名的傳訊理論與「兩軸」說與對等原理,便可以從網路操作來解釋之。傳訊理論說是本世紀西方詩學最重要學說之一,其結合了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所提出之表義二軸說,而將詩意功能定義為「將選擇軸(axis of selection)上的『對等原理』(principle of equivalence)投影於組合軸(axis of combination)上,『對等』於是被提升為組合語串的構成法則」。在互動式網路行為的模式上,我們可以將網路上圖示的點選視為一種選擇的過程(如圖一):

  其中,(1)共時軸線(AB),它涉及同時存在的事物間的關係,一切時間的干預都要從這裡排除出去;(2)連續軸線(CD),在這軸線上,人們一次只能考慮一建事務,但是第一軸線的一切事物及其變化都位於這條軸線上。共時與歷時觀念提出之後,雅克慎受之影響,根本上沿用索緒爾語言二軸說,將其研究對象從語音厘變素(distinctive feature)提升至話語層次,認為話語是基於「選擇」(selection)與「組合」(combination)兩者作用而成。

  再從二軸說延伸來看「傳訊理論」(Communication Theroy),網路世界強調的是訊息的快速傳遞,我們在接收訊息的同時卻常忽略了「閱讀」此一重要過程;就如同閱讀紙面文本一般,閱讀本身是一種認知,(如:「我讀不懂他的心」、「我讀媽媽的臉」),雅克慎原來對於傳訊模式的分析如下(圖示二):
場合 context

發訊人 addresser 訊息 message 受訊人addressee

接觸 contact

訊契 code
【圖示二】

網路使用行為則可對照上圖形成圖示三:

網路環境

作者 作者詩意 讀者

網路行為

所有詞彙 【圖示三】


  由語言傳訊的六個面向可以延伸出語言傳遞分別具有的六種功能:場合context---指涉功能referential、發訊者addresser---表情功能emotive、訊碼code---後設功能metalingual、接觸 contact---溝通功能phatic、受訊者addressee---感染功能conative、訊息message---詩性功能poetic。其中互動式網路詩既作為一種詩的形式,訊息選擇是為構築詩功能的中心要素。在互動式網路詩模式下,我們可以分析為以下(如圖示四)結構:
場合 context
(第一作者所限定的語彙環境)
發訊人 addresser 訊息 message 受訊人addressee
(第二作者) (不明) (第二作者)
接觸 contact
(滾軸式選擇)
訊契 code
(可選擇的辭彙)
【圖示四】

  由語言傳訊的六個面向可以延伸出語言傳遞分別具有的六種功能:場合context---指涉功能referential、發訊者addresser---表情功能emotive、訊碼code---後設功能metalingual、接觸 contact---溝通功能phatic、受訊者addressee---感染功能conative、訊息message---詩性功能poetic。其中互動式網路詩既作為一種詩的形式,訊息選擇是為構築詩功能的中心要素。在互動式網路詩模式下,我們可以分析為以下(如圖示四)結構:

場合 context
(第一作者所限定的語彙環境)
發訊人 addresser 訊息 message 受訊人addressee
(第二作者) (不明) (第二作者)
接觸 contact
(滾軸式選擇)
訊契 code
(可選擇的辭彙)
【圖示四】


  配合網頁瀏覽的操作,傳訊理論化約成為具體的形式,更容易為學習者接受。為了對六個面向的分立有更清楚的了解,以下筆者將以詩人米羅卡索(蘇紹連)的作品《小海洋 接合詩練習曲》為例,細部說明互動式網路詩於語言學理論教學方面之應用。

參、 實例操作--《小海洋 接合詩練習曲》


  美國詮釋學家赫希(E.D.Hirsch)宣稱,文學作品可在「作者的意向所允許的典型期望與可能性的體系之內」存在各種的文本解釋,作品的「意義」(meaning)與「意趣」(significance)可共存而不悖。。意趣在歷史上變化不已,意義則始終如一;作者賦予意義,讀者自定意趣。

  米羅‧卡索(蘇紹連)在網路上發表的互動式網路詩「小海洋」,便在網際網路的環境下,完成作者與讀者共同創造文本的可能。和互文式的小說接龍不同的是,小說接龍完全開放敘述導向的空間予讀者,其過於自由的結果往往造成作品良宥不齊,或是整體結構過於散漫枝亂。「小海洋 接合詩練習曲」雖為互動式作品,然而原創作者(米羅‧卡索)終究還是握有主導整部作品的力量,而僅是提供一個文學空間給讀者,在詩人有限度的開放之下,文本的可能性增加了,不再存在單一霸權,而是將一化為多種可能文本(如圖示五、六)。


  以第一則〈淚液〉為例,左側部分是作者給予的既定條件,讓讀者從右側可動式的拉軸設計去構築適合的組合,在毫無預設規則情況下,此開放的文本將有二十四種(6x4)可能:

1.
2.
3.
4.
5.(6.7...24)

海洋,因為
海洋
影子
末端

耳語

縮小
影子
末端

耳語
返鄉

湖,因為
末端

耳語
返鄉
岩礁上

縮小

耳語
返鄉
岩礁上
閃爍

從藍天
耳語
返鄉
岩礁上
閃爍
下意識的

我默默的
返鄉
岩礁上
閃爍
下意識的
流向


【表一】


  若依以上計算方式,四段小詩的排列組合將出現24*24*24=13824種可能。但是對於一些較敏銳的讀者而言,《小海洋》既為組詩形式,從整首師的完整性看來,四段小詩的後半部應該不至於完全相同才是,因此減去相同的 288 組,仍具有19536 種可能。

  然而實際測試的結果發現,讀者選擇的文本組合集中在某幾項,有些選擇甚至從來不曾出現。對此,我們可以引用結構主義學家所強調的事目之間組合的「邏輯」觀念審視之,其中,依影響的程度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層次:

(一) 句法層次

  讀者在拼接前後段詩句時,影響其選擇行為的第一個要素為句法的合理與否,而且對於愈沒有接受過專業學科(文學)訓練的讀者,愈會注意到句子的合理性。由於文本是以詩的型態呈現,因此選擇的過程亦關係到作者對於文學語言(詩)的認知,愈能夠接受詩的「陌生化」語言的讀者,較不苛求文句的邏輯性,即給予作品較大的詮釋空間。反之,一個以日常語言型態來看待文學作品的讀者,對於晦澀的語句會表示看不懂,而表現出對句法層次的判斷行為。

(二) 語義層次

  若將讀者群鎖定在特定閱讀的族群(會進入網路文學網站的族群),則讀者的背景程度將達到一種較平均的狀態,即對於詩有一定的領會與感受。在這個族群中,對於文本的選擇過程,則較大程度取決於詩語言的語義層次,如何透過句子的排列,來完成四個小題目(主題)與文本內涵(語篇)之間的完美呈現,是影響較高層次讀者選擇的要素。語義的呈現往往必須透過具象的語言,讀者拼接出的圖像又依個人的想像力(或者說是使用隱喻的能力)而不同,因而即使受過文學訓練的讀者在面對互動式網路詩的時候,所決定出來的答案仍是充滿無限可能。

(三) 結構層次

  有鑒於以上兩者,詩語言既然不能夠以日常語法來要求之,若呈現完全開放的結構,雖已限定左側詩句,然而後半段的拼接散亂,似乎使得作品失去了”組詩”的中心性,因此,原作者(米羅‧卡索)在操作說明處作了以下幾點限制:

●本作品需完全由讀者操作,試著接合詩句的後半截。

●讀者請用滑鼠拖曳下下捲軸,尋找適當語詞。

●原詩內容得參看作品文本。提示:末句為「我默默的返鄉」

  既然作者目的並不是以考試的方式要求正確答案,然而提示:末句為「我默默的返鄉」已將作品的結構由原先的多種可能急遽減少至16種可能。如此,作品一方面達到讓讀者自我選擇的趣味性和操作的美感過程,另方面,作者亦掌握了整部《小海洋 接合詩練習曲》作品的中心性,即「我默默的返鄉」的主題和液體意象群詞彙組合的暗示。

肆、 結語

  互動式網路詩作為一種文學的體裁,是利用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將以往靜態
存在的傳訊互動,化成動態意象的呈現。固然目前學界對於網路文學的定義多有分歧,有些學者甚至不認為有所謂網路文學的存在,然而,在這個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已經不容許我們忽視這種新型態的承載工具對於創作與閱讀習慣的影響。

   關於文學的爭議暫且不論,使用網路互動的方式來介紹語言學理論,筆者認為此不啻為一個有趣的教學方法。其實,若將溝通理論提升到所有訊息的傳遞與接收,則所有的網路行為皆可視為使傳訊理論的具體化行動,如:用滑鼠「選擇」某圖示、「閱讀」bbs上的訊息、腦海中「銜接」原發問者和回覆者的文章,甚至「超連結」(hypertext transmission protocol)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和組合的過程。本文以《小海洋 接合詩練習曲》為例,嘗試以新媒介的網路文學作品作為語言學理論教學的試金石,期盼能見到更多的學界前輩們對本文提出批評指教,並能在語言學教學和網路文學研究方面,發展出一條新的道路。

附記(原詩)

小海洋
(接合詩)

1、〈血液〉
紅色的 海洋
有椰子樹的 影子
白色沙灘 末端
有棲息的 鳥
潮流交換 耳語。
我默默的 返鄉

2、〈尿液〉
黑色的 岩礁上
有月光 閃爍
海水 下意識的
在醫療自己的 流向
波浪 一無所知。
我默默的 返鄉

3、〈淚液〉
海洋,因為 痛苦
縮小 成湖
湖,因為 思念
縮小 成一滴水
從藍天 滴落下來。
我默默的 返鄉

4、〈汗液〉
海水的 語言
留在沙灘上的 貝殼裡
陽光想和它 對話
它忍住 不語
忍住的語言 結成了鹽。
我默默的 返鄉


參考資料

1. Jakobson,SelectedWritings II:Word andLanguage, The Hague:Mouton(1971)。周世箴2002年自譯講義。
2.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英譯本: Roy Harris,1983,(倫敦) (張紹杰導讀版,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1,10初版,北京) 。
中譯本: 高名凱譯, 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5台北弘文館翻印。
3. 古添洪,《記號詩學》,東大圖書公司:台北(1984)。
4. 鄭明萱,《多向文本》,揚智:台北(1997)。
5.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二魚文化:台北(2004,04)
6.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1987)
7. 蘇紹連:〈與超文本經驗鏈結〉。《詩學季刊》。39 (2002.06): 39-44。
8. 蘇紹連,李順興:〈島孤人不孤──與蘇紹連談網路文學〉,1999。
9. 李順興:〈超文本的形式修辭與範例〉。161期。2001.07.08
〈動態擬象與互動設計──讀蘇紹連詩雜想〉。334期。2002.09.09
〈文學遊戲:再現與模擬形式的融合〉。263期。2002.03.10
10. 曹至漣:<虛擬曼荼羅>,《中外文學》,第26卷,第11期。
11. 杜國清:〈網路詩學:二十一世紀漢詩展望〉世紀漢詩展望〉,《文學台灣》,
35 (2000, 7): 128-40。一九九七年現代漢詩國際研討會論文(舉辦地點:中國福建)

網頁資料:
美麗新文字http://benz.nchu.edu.tw/~word/milo/milo-index.html
歧路花園http://audi.nchu.edu.tw/~garden/a-def.htm
妙繆廟 (Wonderfully Absurd Temple). http://www.sinologic.com/webart/
澀柿子的世界 http://www.sinologic.com/persimmon/index.html
flesh詩人http://myweb.hinet.net/home2/poetry/flashpoem/index.html
頭像
蘇紹連
卸任站長
 
文章: 1099
註冊時間: 2003-06-11,8:07 pm

回到 〈數位詩〉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 位訪客

cron